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3837 于大的答案从年初第一次见到昨晚再温习,一共前后仔细研读了不下5遍。要说我就是个想考证的,工作性质又完全与商业无关,唯一觉得自己多看一点杂文的好处是到毕业写论文时能够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入手(学校硬性要求毕业论文要在理论上实现创新,于是我在入校时就觉得自己应当学习从马斯洛迈向ERG的方法——我这种智商,只能装模作样地改装一下前人的智慧,然后再冠以英文词汇开头的大写字母,最后包装成我的论文核心理论)于大的文章开头我就很感兴趣——乃也在用英文首字母啊(熊本熊搓手.jpg)
然而第一次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读完之后,我第一反应是——人和人都是吃米面蔬果长大的,为什么智商会相隔这么远。不说那些开上帝视角的非人类大家了,世界上这么多芸芸众生,聪明的人就一个接一个出现,简直让我觉得自己是在浪费地球资源一般地活着。
于大很久以前的一篇人人网文章我就特别喜欢,当年还特别中二的我看了那文章应该不下10遍——《一名业六的象棋心路》,当时看得“老”泪纵横。今年知道这是同一个人写的心情——我觉得自己应该不止浪费资源,应该下辈子要投胎当个黄菖蒲梭鱼草之类的——成为植物清道夫为地球做贡献好赎回这辈子的浪费。
在这篇商业分析的文章里,于大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赞同,比如:
“成功的商业决策者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于同样的现象,更能从本质上细致而深刻地理解成因,并知道如何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改变现象(即使这种判断不是100%精确的)”
又比如:
“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于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而所有的消费活动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过程。”
举起例子来也是各种妙手生花:
“目前中国性价比最高的全网流量的导入方式还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知乎和豆瓣可以算是第二梯队(本地O2O的流量则主要掌握在大众点评和美团手里,微博和微信稍差一点)。你看传统行业的大佬们都喜欢深入浅出闷声发大财,互联网公司或是互联网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创始人们却都假装很幸福地和陆琪和留几手们一样卖力气,每天与网友们分享家长里短人生感悟(B2B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不包括在其中),甚至能出现在你父母的微信朋友圈中。”
很有意思一目了然的概括:
“人都爱100000+战术。执行人:新媒体总监”
这种一目了然也符合他的观念“我需要把能带领BD喊口号做早操的销售铁帅,将用户社区维护的1024般和谐的运营高手,有天赋善学习玩转微博微信的小李叫兽,把强大的功能简化成我父母也能看懂的产品经理聚集到一起”
还有中外各种近年案例信手拈来、对自己的小吃店和公众号(个人品牌)无时不刻的广告、非常细心地把文中关键语句全部加粗描黑、时不时附赠一点书单表下专业水准也给吃瓜群众给予福利(已订了3本书打算休假期间看完)、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中散发出的鸡汤(鸡汤即使不养人好歹美味带来点幸福感)
当然还有些涉及到“术”层面的,比如
“我对于把任何一个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步骤都有近乎疯狂的迷恋”(少时学棋养成的习惯)
以及承接上一条的“一个优秀创业者的核心素养总是包括两点,第一步在于能够将一些模糊的想法,合理拆解成一个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TTRRPC)”(第二点就懒得贴了是因为第一点非常打动我,我刚工作时常常回忆起自己二十来年生涯所列下的愿景、计划和目标的实现与否与自我思考问题的一些方式,发现这个素养非常非常重要,想起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他们很早就展现出这份素养,即使他们对自己的这一点毫无自知。幸好现在明白过来也不算太晚。)
而从“术”涉及到“道”层面的也许就是他在鸡汤文里所写的“一个人能获得的最可贵的能力,都和掌握一门语言一样,你所付出的努力不是能够获得即时回馈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收获,直到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忽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连你自己都不清楚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比如锻炼身体,读书写作,或者是做生意。当你经历了足够的量变终于引起质变时拥有的技能,大部分人是终身难以企及的,不是因为他们太笨,恰恰相反,因为他们都太聪明了。”
这段话又让我想到了那篇《一名业六的象棋心路》,是的我更爱那一篇,现在再看即使不再年轻,也很热泪盈眶。
回到题目上来,特别感谢于大ttpprc这篇文章,把那三本书看完后会继续研究文中的内容,把其提及的所有案例都深挖一下,找相关资料来看来整理——这是考试之外的一点想法,具体时间上的安排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