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艺术和学问,从来不辜负人,在接下来一封信中,傅雷写道,他看了屋内屋外进兜圈子,多少的感触都使他定不下心来人吃人的残酷和丑恶的把戏,多可怕,明明辛苦了四个月,却落得两手空空,想想就心痛。
巴尔扎克说得好,社会踩不死你,就跪在你面前,在西方的世界不经过翻天覆地的革命,这种丑剧还得演下去呢。唯有艺术和学问,从来不辜负人,花多少劳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诚和热情,就得到多少收获与进步。
一般青年对任何学科很少做独立思考,不仅缺乏自信,便是给了他们方向,也不会自己摸索,原因极多,不能怪他们,十多年来的教育方法大概有些缺陷。
青年人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思想统一固然有统一的好处,但到后来,念头只会往一个方向转,只会走直线,眼睛只看一条路,也会陷于单调,贫乏,停滞。
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在没有结合的更完满的了,从头至尾都有实力,绝不是枯燥的理论。艺术最需要静观默想,凝神一致,现代生活长偏偏把艺术弄得如此商业化,一方面经理人作为生财之道,把艺术家当做摇钱树式的机器,忙的不可开交。
另一方面,把群众当做看杂耍或马戏般的单纯的好奇者,这里当然包括所有老辈,小辈有名,无名的演奏家,歌唱家。任何一门的艺术家,一生都免不了有几次艺术难关,但一定要脑子里思考成熟后,遇到机会就紧紧抓住。
在接下来一封信中,父亲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一门艺术不如此!真懂是非,识得美丑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生是多方面的,艺术也得从多方面培养,劳逸调剂得恰当,对艺术只有好处。
太片面强调艺术,对艺术也是危险的,不听从忠告,三五年,七八年之后定会后悔。不能把人生百分之百献给艺术,真诚而努力的艺术家,每隔几年必然会经过一次脱胎换骨,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能够从纯粹的感觉转化到观点,当然是迈进一大步。
只有感情净化,人格升华才能做到。他们可能会上交,越是对原作体会深刻,越是欣赏原文的美妙,越觉得译文远远的传达不出原作的押韵,返工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花得越来越多,结果却总是不满意。
名家的音乐论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以往的大师,也可以纠正我们大主观的看法,我觉得艺术家不但需要在本门艺术中修炼苦练,也得博览群书,防止自己偏向和钻牛角尖。
傅聪在海外留学,虽远隔千里,但他的父亲对他的学习和生活还是一直进行指导,涉及方面十分广泛,两人之间还是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从对外文的学习到艺术的学习和领悟,傅雷写了大量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