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诗意为:华子哥,我送你一程又一程,都是难走的路啊。(算了,俺不送了,您走好。)当你独自上路时,孤身一人,沿途问路,那是多么滴凄凉啊。华子哥,你的路还很长,很长,很长···可要保重身体啊。(您可千万别死在半道上了呀···)华子哥,说句心里话,别看现在我是为你送行,其实,咱都是流浪的孩子,悲伤的心情和艰难的生活,那是一样一样滴。啥也别说了,华子哥,您走吧。无论你走多远,我都会梦到你的,正如你也会梦到我一样。
看了这首诗,我们可以猜到,此次薛华远行,肯定不是升官上任,因为整首诗都是在诉苦。王勃既同情远去的薛华,也感慨自己的漂泊。王勃为什么会如此难受呢?仅仅是因为离别吗?当然不是。
王勃这哥们儿是神童,打小就精通文、史、经、医,第一次当官的时候(乾封元年,即666年)还不到20岁!是不是很666。你想想,一个十来岁的半大小伙子,荣获皇帝赏识,成了朝廷命官,要是你,你狂不狂?我要是能在三十郎当岁当上俺们村的村长,我能狂三年,我跟你讲。
已故人生哲学大师赵丽蓉先生曾说过:“狂?狂没好处!”
这不,刚当上沛王府修撰的小王,为了能让沛王的“斗鸡大业”更上一层楼,就兴冲冲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来声讨英王的斗鸡。我琢磨着,那篇檄文大概其的意思就是,“因为,我们家沛王的鸡很牛,英王家的鸡很菜;所以,我们家沛王会赢得这场比赛。”
年轻的王爷们斗斗鸡,玩玩嘛,借此增进一下兄弟情谊,就跟过家家似的,当下人的帮着吆喝两声也是可以的,可你小王为什么要写檄文呢?!啥是“檄文”啊?!那可是两军对垒,拼个你死我活之前的战斗宣言!(可参考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斗个鸡而已,又不拼命,你干嘛写檄文呢?!更何况斗鸡的是两个王爷,万一他俩因此闹了不愉快,将来其中一人登了皇位,想起当年那场煞有介事的斗鸡,脸一沉,把另一个咔嚓了,多不和谐啊。
所以,“父皇”李治得知此事后,生气了:“嘿,你个小王勃!给你脸了是不?!竟敢挑拨皇子们的兄弟基情。这还了得!滚粗!看你还逞能不?!”
就这样,小王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随即入蜀,游历了三年。大概就在此时,王勃遇到了同乡薛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且“同在异乡为异客”,小王和华子哥你侬我侬,相处得很好,直到薛华要远行。二人分别之际,小王深情地望着华子哥,写下了这篇《别薛华》。
了解了这些背景,也就不难理解这首诗了。
首先,王勃被逐出长安,本来就心情不好;好不容易在他乡遇到老乡,老乡却要远行,这下心情就更不好了;而且,老乡此次远行,前路漫漫,必定艰难险阻,后会难期,那心情简直都烂透了。
怀着这样的心情去送行,你会如何对朋友道别?说:“哥们儿,你命苦啊,我命苦。苦得我浑身不舒服。一路保重吧,别把我忘了哈。”
这么说也不是不行,但肯定不会流传千古。甚至,你的朋友听了之后,可能会带着一脸的懵逼上路。
咱来看一看王勃是怎么一步步摘掉薛华脸上的懵逼的: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首先就说自己是送行的,简单粗暴,但单刀直入,绝不啰嗦。紧接着就设想薛华在分别之后的处境:“问津(问路)”时,不仅孤身一人(“独”),而且内心“遑遑”。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头一句是说薛华的,是啊,路很远,孤身上路,确实悲凉。下一句是说谁的?谁的“百年身”凄苦欲绝呢?
古诗有个很有意思的特征,就是常常隐藏主语。有些句子的指向很明确,就算没有主语,我们也能知道是在说谁。比如本诗首联,第一句肯定是说王勃,第二句显然是说薛华;这个没疑问。有的句子就没那么好猜了。这样的句子,它的主语可能是某一个,也有可能是兼顾双方。颔联的出句,明显是在说薛华要走的“千里道”很“悲凉”。对句则是兼顾,是说分别之后,二人的“百年身”都很“凄断”。
为啥都很“凄断”呢?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说得很明白,都是出门在外,过得都不容易。
再怎么苦,再怎么不舍,手,还是要分的。此日一别,相见无期,咋整啊?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你走你的,我留我的,只要一动相思,我就会出现在你梦中,你也会在我梦中。
全诗从送行说到上路,再说到感伤,最后点出思念,层次分明但又浑然一体。送人远行,赠一首这样的诗,难道不比一顿絮叨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