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参加学校活动认识的一个同学,平时仅是朋友圈点赞之交,今晚上多聊了几句。毕业几年一直在北方做培训工作,主要是家庭教育、学习力教育方面的培训。用她的话来说,培训很简单,只要能拉来人,一张桌子、一间屋子就可以开(收)讲(钱)了。
确实如此,之前早有耳闻,有很多培训公司,完全的轻资产公司,公司业绩全凭一张嘴。
自己心里对这块总是有些固执的偏见,再一次我执了。但随着自己对这个世界运作规律有了更加深刻一点的了解后,再回头看这件事,还是保留之前的看法。
从最根本的供需规律来讲,像同学做的这块业务,本质上是解决市场上出现的家庭不和谐、孩子学习能力差、孩子逆商较低、抗压能力较弱……这一切其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家长层面,即针对成年人的再教育(我甚至觉得用教育这两个词都不太合适),一个是孩子层面,各种问题孩子都会面对的苦恼。有专门课程分别针对家长和孩子,分开来上教育课……
为什么我对这个行业存在固执的偏见。根本上是对其价值的不认同。虽然同学说,很多客户会感谢他们,很多家庭和孩子都得到了改变。但我始终觉得,哪里不对劲,即使真的借助培训上几次课改变了一个人,也是暂时的。因为人性。懒惰是人性的重要一面。很多改变会随着时间又变回原来的模样,很多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堪。之前我就说过,所谓21天养成一个习惯,实在是一句真实的屁话。在习惯没有刻入潜意识的时候,任何习惯都可以在瞬间被打破,而将某些东西刻入潜意识,没有成年累月的刻意练习是绝对做不到的。这是我执的原因之一,总结一句话就是,这样的培训并不会真正帮助他人。短暂的帮助也不过是为收取培训费打下基础,这可能才是培训行业的内在逻辑。
我执的第二个原因是,上述的问题,明面上是两个,其实本质上是一个。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都有门槛,都有入门考试、资格考试等,唯独做家长没有。大部分家长都不合格,这句话在当下的中国绝不是危言耸听。家长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家长,在事业和经济上、在个人修养上、在自己的世界观上、在对价值的认同上……没有做好准备,便迎来新的身份。有人说,这样当父母的都是不负责任。在我看来,到不一定是有没有责任的问题,每个家长都想对孩子好,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能力做到。这个能力不仅是说赚钱的能力(当然赚钱是首要重要的之一),更是指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能力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做个合格的家长。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多少孩子的毛病都源于家长的毛病,有多少孩子的缺陷都源于家长的缺陷,有多少孩子的迷茫都源于父母的迷茫,有多少孩子的畸形价值观都来源于父母,有多少孩子的没安全感都来自于家长的无能。因此,真正帮助这些人,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孩子参加一个月的培训,变得好一些了,但在不合格父母的熏陶下,不到一周就恢复原模样了。多可悲的一件事,父母不合格的问题不解决,听再多课也没用。
对于成年人的培训教育,与其说是各种能力的教育,倒不如是认知的教育。在成年人来看,他们的很多习惯都深入骨髓,惯性之大无可改变,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思维习惯。对成年人的教育,我认为有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和方法层面;二是知识和方法背后的理念教育;三是认知升级教育。如果前两个是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提到破局思维时的第一序改变,后一个是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单维度的改变,第二序的改变才是降维打击。成年人只有在认知层面得到提升,之后的理念、方法等都无须多言,毕竟我们不是小孩子,还得学怎么用铅笔。
认知的提升,多看高手的文章是个非常好的方式。但将牛逼的认知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能够贯彻实施,相信,会很快感受到巨大收获。
认知是上半身的事情,执行是下半身的事情。自己三年前总结的上半身理论是非常准
说了这么多,对个行业没有任何贬低之意,仅是表达自己的不认同观点。
另外,我是比较认同专业技术性培训的(如项目管理、财税培训等,而不是超级记忆力那种,对成人来说记住更多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未来的认知竞争也一定不是比谁记得多,让成人或孩子拼命去记忆东西,而不是教他如何从记忆转向搜索、整合、利用,这本身就有底层逻辑的重要漏洞),但对于常见的逆商、智商、责商等等,都是观念上的培训,不太赞同其背后的理念。观念可以分享,但却不是拿来培训或教育的。
因为虽然不是鸡血式的成功学,但总觉得多多少少有点机汤(类似于机场成功学)的味道。
还是祝愿同学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