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格物之钥,启致知之门

《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五字,穿越两千余年时光仍振聋发聩。它如同一盏智慧明灯,昭示着认知的本质:唯有深入探究事物内核,方能真正掌握知识、洞悉真理。从古代先贤到近代科学家,“格物”始终是通往“致知”的必经之路,在信息繁杂的当下,这份精神更显珍贵。

格物:以细察之力探本质

“格物”首重细致观察与深度剖析,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堪称典范。彼时医药典籍谬误丛生,不少草药药性被误判,致患者殒命。李时珍摒弃“闭门读典”,携药锄、纸笔踏遍山河,从武当山林到岭南丘陵,对每味草药都细究不放:叶片脉络是平行还是网状、花瓣数量是否固定、根茎断面有无纹理,皆一一记录;他还追踪草药生长周期,观察不同气候下的形态变化,甚至亲尝百草,辨其清热、散寒之效。

正是这般“格物”,让他发现医书标注“剧毒”的曼陀罗,适量使用竟能麻醉止痛;也纠正了“葳蕤即玉竹”的错识。最终,他历时二十七载编就《本草纲目》,为医药学筑牢根基,尽显格物精神的力量。

格物:以质疑之勇破桎梏

“格物”亦是敢于质疑权威、突破传统的科学态度。哥白尼生活的时代,“地心说”被教会奉为真理,无人敢质疑。但哥白尼通过长期天文观测,发现“地心说”无法解释行星逆行等现象。他不顾教会压力,以观测数据为依据,大胆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等行星绕其运转。

这一观点震动学界,教会视其为异端,威胁要将他处死。但哥白尼始终坚守,晚年仍修订《天体运行论》。此后,开普勒凭观测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木星卫星,为“日心说”提供铁证。最终,“日心说”推翻旧认知,开启天文学新纪元,印证了格物精神对突破认知局限的关键作用。

当下之困与格物重拾

如今信息获取便捷,却催生了浮躁心态:我们依赖碎片化二手信息,学习时为考试死记硬背,工作中循规蹈矩,鲜少探究本质。这般缺乏格物精神的状态,让认知沦为“空中楼阁”,难应对复杂问题。

重拾格物,只需三步:以好奇心为起点,像牛顿追问“苹果为何落地”般,对日常事物多问“为什么”;以毅力为支撑,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千次失败仍不放弃,直面探索中的挫折;以实践为根基,拒绝“纸上谈兵”,通过实验、社会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验证完善。

“致知在格物”,这把千年智慧之钥从未褪色。唯有以格物为径,方能打开致知之门,在探索中提升认知、照亮前行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说:一个人的教育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很简单,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83b010e506fa阅读 10,454评论 0 0
  • ~~~ 好多年没写科普了。 以前和一伙同好一起经营过贴吧,做过网站,弄过论坛,目的就是试图打造牛逼的科普平台,为广...
    LostAbaddon阅读 4,381评论 0 1
  • 本 书 价 值 “如果你每天都读你看得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不是世界变化太快,可能是你的世界观还没来得...
    伴夏_aacd阅读 3,788评论 0 1
  • 本 书 价 值 “如果你每天都读你看得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不是世界变化太快,可能是你的世界观还没来得...
    时光社马先生阅读 3,576评论 0 0
  •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谓復命。復命曰常,知常...
    玄老阅读 3,258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