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在微信里转的央视法制频道拍摄的纪录片,片名叫做《镜子》,该片讲述的是三个因各种原因辍学的少年,被送进一所特殊的学校接受“改造”并且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故事。在此期间,家长也被要求接受家长训练营的教育,孩子们经过近三个月的“改造”后跟之前的表现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家长也同样有了改变,尽管他们之间的相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都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想去改善。
片子取名为《镜子》是因为片中有一句话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而我认为,家长首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都需要在家长那里找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家长不能担当一面合格的镜子,那么孩子一定会出各种问题。如果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里照出的样子跟他自己想象很不一致,并且让孩子感觉对自己有丑化的作用,那么孩子便不再愿意站在家长面前接受反映,这时候出现的情况正如片中的三个孩子,都出现了对家长严重的抵触和不信任,不再愿意站在家长这面镜子前,有的选择远离家长,还有的选择让家长远离。而这时候家长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家长在大多情况下都不能意识到,是自己在充当这面镜子时出了问题,甚至于是很严重的问题,而是一概把问题都推给孩子,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可想而知。
如果孩子经常在镜子里找不到自己,那么他们就会因此而焦虑和不安,因为人必须确认自己存在,如果失去存在感,那么人就会焦虑,片中的家长在很多情况下也有这样的问题,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家长缺位。
在成年人的关系当中也是一样的,那些相处起来很舒服的人通常都是比较合格的镜子,夫妻、恋人、朋友、同事、上下级大都如此。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所建立的每一种关系都需要努力成为合格的镜子,要尽可能如实地去反映对方,努力做到不夸大,不贬损,并且及时反映。
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基于关系才能生存,周围的各种关系有近有远,其实就像是周围有很多面镜子,有些镜子离地近一些,有些离得远一些,我们必须确认在离得近的那些镜子离的映像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样就会有安全感。当然所谓的映像可以包括很多内容,比如,金钱方面,比如做事方面,又比如外在形象,每个人对这个映像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所以就会刻意去发展自己相应的方面。还有一些镜子离得比较远或者很远,那么离得越远的那种关系,我们就越不在乎在他们那些镜子中的映像,所以我们的表现就会露出本来面目,关系越近,镜子离自己也越近,越容易造成一些伪装,关系如果太近,就会很容易把自己的很多缺点反映出来,这样人可能就会不自在,越需要去维护自身的形象。
对于自信的人来说,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他们更能做自己。
但如果人们在周围的很多离得不远的镜子里经常看不到自己的映像或者形象,那么心里自然会有恐慌和焦虑产生,因为觉得自己的存在感低了,人必须确认存在才会有安全感。
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尤其需要互相能照见对方,并且让对方感受到足够的存在和安全感。
一点感悟和学习心得,记下来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