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关于幸福的文章,其中哈佛教授Tal Ben Shahar博士提出的幸福模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图文摘自圈外公众号)
模型的基础是两个垂直的坐标轴,分别代表当下和未来。每一个坐标轴的两端都分别是损失和收益。而这两个坐标轴所形成的四个区间,就是四种类型的生活方式。
左上角的区间称为竞争主义型。
处在这个区间的人,也就是开头提到的“为了将来拼命奋斗”的人。他们希望牺牲当下以换取未来,比如,“等我创业成功,就有时间陪家人了”,“等祖国统一了,我就可以安心成家了,嗯”。
可是,真的吗?
实际上,这是一种“幸福的幻象”,是无法长久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共灭的。
当你做不到一件事的时候,你感到痛苦,所以你才会想象事成之后一定会幸福。可是,当事情真的做成了,痛苦和压力就消失了,所以你的幸福也会随之消失。
这就好比一个人长期头痛,他会觉得,如果哪天自己头不痛了,一定会从此快乐起来。可是,一旦治好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那只是一瞬间。
因为他很快就会把头不痛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痊愈的喜悦很快就会消失。
右下角的区间是享乐主义型。
这一型的人与竞争主义型恰恰相反,他们用未来的痛苦换取当下的快乐。
比如,为了一时的快乐而酗酒,却忽略对健康的影响;再比如,冲动地买下一件衣服,而看不到月底钱花光之后吃泡面的痛苦。
对于这一型的人,茨威格有一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我们之所以会牺牲未来、快乐当下,是因为我们的情绪脑通常过于看重即时收益,而忽略以后要付出的代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大家都在倡导”follow your heart”的时候,你真的应该思考一下,到底是随了心呢,还是,只是随了你一时的情绪?
左下角的区间称为虚无主义型。
这类人,不想现在也不想未来。他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他们拒绝改变。
这一型的人,常常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以至于对生活绝望,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他们不在乎现在、也不在乎未来,反而有时会沉湎于过去的美好回忆。
那么幸福在哪里呢?就在右上角的区间!
这个区间的核心是,平衡好当下跟未来的收益。当下的收益能够满足我们情绪脑对即时收益的需要,而为了将来奋斗的行为,能够让我们的理性脑更加安心。所以,你会感觉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