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真是非常小心,真怕一不留神就走上了偏激的道路,更怕把家长们引入歧途。
如果你看了题目,就以为我说世上都是坏孩子,那你可就误解我的意思了。大人们真的很容易将“好”和“坏”对立起来,做这种二选一题目,总比投入感情简单的多。不过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应该是机器的任务,不是人要做的事。
话题扯的有点远,让我们说回孩子的事吧。之所以说世上没有好孩子,是因为每个孩子要想顺利的长大成人,不可避免的要做一些恶事,要经历一些坏事,他们就是在这种磕磕绊绊又烦恼着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你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坏事,从来没有过做恶的想法吗?如果一个人从孩子长到大人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撒过慌、心底从来没有一点儿自己的秘密,从来没有捣过乱,从来没有反抗过,也从来没有欺负过人,总是一副干干净净、懂礼貌又文质彬彬的样子,那他该是怎样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啊?
话虽这么说,但现实情况却复杂的多。一方面,家长和教师们总是致力于制造乖孩子、好孩子,在他们眼里积极、乐观、阳光、合群的孩子是好孩子的典型。与此相对,孤僻、阴暗、悲观的孩子往往被冠以坏孩子的恶名。另一方面,现代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教育,但大人们好像又有点过了头,家长们往往容易打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旗号放纵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关心,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愈加疏离。
这么说来,做家长和教育孩子真是件困难的事。可不是,做家长和教育孩子本来就是困难的事。如果哪位家长认为毫不费力就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那只能说,这真是异想天开啊!与孩子相处、教育孩子再怎么困难都不为过,毕竟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说什么?做为一个一岁半孩子的家长,面对已经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完全不听大人指挥,经常做一些危险事情的孩子,我常常感到激动又困惑。他是一个多么有活力的孩子,面对他,我这个大人显得那么乏味无趣,但我又常常困惑,我对他的管教或者我给他的限度到底应该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既不能阻碍他个性的发展,又坚决不能放纵他到危险的境地,这个度还真是难拿捏呢!
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在他的著作《孩子与恶》中就详细介绍了孩子与恶的关系,孩子为什么做恶,孩子恶的表现形式,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在心理学上,恶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个领域。而且因为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对恶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反。比如在强调合群的亚洲国家,一个淳朴听话乐于助人的孩子被认为是好孩子,但在强调个性的欧美国家,这样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没有个性的,平庸的孩子。看吧,同一个孩子,相反的评价。由此可见,善恶的标准真是大人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明确了这个观点,面对孩子的恶的时候,家长们就不必那么焦虑不安了。
孩子们为什么会做恶?他们胆敢实践大人们认为的“恶行”,其实是对大人的明确宣战,他们的潜台词是“我绝不会按照你们期待的那样活下去”。孩子幼年时与父母是一体同心的关系,这个关系支撑着孩子,当孩子长大想要独立时,就必须打破这个支柱,他们通过反抗大人实现自我认识,走向独立。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最难对付。
孩子们有了做恶的理由,做恶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面对做恶的孩子,大人们真是头疼的要命。
针对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做的恶,河合隼雄做了详尽的介绍。关于偷窃,关于暴力和攻击性,关于撒谎、秘密、性,关于校园内的群体欺凌,都有详细描写。这些恶的背后隐藏着孩子内心的声音。
有很多时候,恶的产生又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孩子们也不知道自己身体里怎么就涌动着一股力量,他们稀里糊涂的被这股力量支配着,做了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的恶。有时候孩子们一旦荒唐起来,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
面对这些恶,一方面,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可能性,静观其变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我们又绝不能看着孩子进入危险的境地而无动于衷。如果大人坚决阻止了孩子的恶行,孩子自己也会感觉“松了一口气”。
要切实的尊重孩子的世界,又要给孩子们指出明确的、严格不可逾越的界限,这,可能就是大人们应该起的作用吧。大人此时就像一堵墙,拥有无论什么样的冲击过来,都绝不动摇的强韧力量。不过大人只能是一堵墙,这堵墙只能稳稳的站在那里,墙不可以自己跑起来去打孩子。
除了孩子自身的恶,书中还介绍了包围孩子的恶。
从社会角度讲,这种恶多种多样,如诱拐和虐待,但包围孩子的恶更多来自于家庭,具体说是来自父母。这种恶被父母包装成爱,以善意的形式出现,典型的例子就是,母亲们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甚至到了情感绑架的地步,但父母一句“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让孩子们无话可说了。这种强加的善意其实罪大恶极。还有些父母总是将自己的不安和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美其名曰“如果你争气我也就不会这样了”。说到底这是大人自己的不自信,这需要大人自己去调节,不要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让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
育儿路上,坑多雷多,可喜的是现在的家长不再像我们的父辈那样忽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然而让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获取育儿经的方式仅限于公众号。读到好的公众号当然可喜可贺,但是现在自媒体鱼龙混杂,尤其是育儿公众号,多以贩卖焦虑博得家长关注,如果家长不幸被这种公众号吸引,还奉为育儿圣经的话,那对孩子来说简直是灾难。
做为家长,我们肩负重任,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更是马虎不得,希望有心的家长,可以读一读育儿方面的书,虽然育儿书的质量也稂莠不齐,但总好过有些一知半解的公众号。有意思的是,读这些书,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更能了解自己。
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爱丽丝李”,
每两周一本好书推荐,送给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