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申请读英国大学的商科,在收到格拉斯哥的offer, 和谢菲尔德的面试邀请后,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去争取世界排名更靠前的学校,于是和王老师就考GMAT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也陷入了新一轮的思考……
数学的确是我的最差项,在做GMAT数学题的时候我已经读懂了题目在考斜率,但是不会解,很多类似的问题,那么我到底要不要考呢?王老师给出的建议是:GMAT是伤元气的考试,如果可以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就不要依赖情怀或者情绪去做决定,要走实用主义路线,做目前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是花时间去恶补自己的短板,达到那个领域的入门水平或者平均水平?还是努力拉长最长的那一块,在擅长的领域做到顶尖?这和运用木桶理论去描述团队合作是不同的,团队是很多人,最差的那个会影响一个team。而我只有自己,并不是所有能力都要齐头并进,所以要衡量的是时间成本和自己的目标之间的关系。
最终,我放弃继续考GMAT,因为出国读MBA是我对自己没有过异国学习生活经历的一种弥补,也是对自己“少壮不努力”,最终没能读成国内名校的遗憾的亡羊补牢之举。
申请出国留学是件挺偶然的事情,我一直对高考的结果耿耿于怀,没考进985也没考进211,于是读了一所双非院校。这样的高考结果其实是必然,因为高中三年我的确没有拼尽全力。而高三的拼尽全力也于事无补,恰恰是高一高二两年没有努力的结果,于是就真的挽回不了了,别人在晚自习前可以自由复习,而我下课后急匆匆塞饱肚子就往补习班赶,结束又要马不停蹄地回学校上晚自习,我恶补的恰恰是高一高二因为和数学老师较劲而没有好好学的基础知识。最终也是无力回天,高考数学79分(满分150),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一遍遍地模考,英语和语文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是全班的焦点,有时候甚至是整个年级部最高分,但又有何用呢?那个时候的短板是一定要补救的,可为时已晚。现在我去补它似乎就是浪费时间了。没有任何借口,这就是少壮不努力带来的后果,我不觉得这是遗憾,这是必然。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我读的是普通高中,没有考进重点高中也是初中不努力的结果,我当时是学生会主席,市一级的三好学生,各种文艺汇演的主持,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的,重点高中每一年会给一些初中保送名额,也就是不需要中考就可以进。而我中考那年,规矩变了,要求保送学生的成绩也要达到重点录取分数线,再一次,上演了少壮不努力的悲哀。初三那年,我几乎没有好好学习,可以说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做得挺好的,即便这样,我也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从小到大都活跃在各种大场面的聚光灯下,所以只要成绩不迭出前15%,我就可以继续做“别人家的孩子”。可我最后知道了,小聪明最终带来的只能是一时的荣誉,终于在踏进初四的时候发现如果不奋起直追,我可能高中都读不了,又面临着保送资格的提高,我只能最后拼一把,因为不想复读,不想爸爸妈妈没面子。就这样我以优异的成绩进了普通高中——一中,而二中——重点高中就在我的对面。
所以高考的不如意,向前推,就是初中那一年不努力,高中前两年不努力的结果,是必然,不是遗憾。仔细想想,这次申请商学院,还是心里不服气,这么多年都没有放过自己,都知道自己有过少壮不努力的时候,但冷静地考虑后,还是决定放弃了GMAT考试,因为能达到心仪学校的offer就足够了,这个时候考出再好的成绩,也不能改变高考的结果了……
所以,少壮不努力的结果,在我看来,不是遗憾,就是必然,是冷冰冰的结果,赤裸裸的现实。就像我曾经和王老师讲过的,他的起点可能是我这辈子也达不到的目标。但是也只能达不到了,毕竟清华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的。只能面对现实,走实用主义路线,遗憾也好,必然也罢,这么多年过去了,该放下,向前看了,我用大学四年和毕业后多好的努力,换回了和清华毕业生同台竞技的机会,我努力了,也做到过。
但还是那句,如果不想老大徒伤悲,少壮就得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