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写出你的内心戏》《好故事!先抓住人物内心戏》这两本书的关系,开始正视“内心戏”这件事。也因为一直好奇和关注故事为何就是如此有力量这件事,而不断关注到了内心戏这个点上。好比《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一书提及的一样,不是语言让我们成为人,而是故事,为啥?我们会发现直接传递传授知识或道理就是很生硬和容易遭人排斥,但是故事却容易有力量的多,为啥故事如同有魔法一样就是好想容易让人瞬间进入一种沉浸状态?很显然故事创建了一个情景化情境化场景,而人的进化在情绪脑层级就是这种情感情绪化、情境化记忆的范式,一匹配,就瞬间进入状态了。所以我们很喜欢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几乎已经进化成了我们的本能(褒义的Bug),但是然后呢?显然,进入情境化场景后,就是我们的内心戏共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滋养,被慰藉,被调教,被再生长,或,逃避。
所以,从写故事的角度,就跟容易理解故事的力量、故事的魔法是怎么产生的。
我注意到内心戏,也因为另一件事,有本书叫《电影延长三倍生命》,我只能算个准影迷,并不算铁杆,没有深度的品味和欣赏和评论的能力,也没有死磕追求的魄力。做过一期《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的活动,我分享的部分是选了五十张电影图片,让大家猜是什么电影,很显然这很流氓,大家各人的观影差别还是很大的,如果别人选五十张让我猜,估计我猜不到1/3。且不论这个过程大家很欢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选电影的标准,或者说能让我回忆出、想起一部部电影的,竟然大概率就是三个字,内心戏。意识到这件事的那一刻,我还是稍微震惊了一下下,而后再看到《好故事!先抓住人物内心戏》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瞬间释然了,原来如此。
此刻回忆一下的话,印象深刻的有这几个。一个是《时空恋旅人》,男主遗传了父亲的可以穿越时空的超能力,但是最后一次再见已经过世的父亲(因为又要再生一个)的时候,他嘴角的微表情,对父亲的不舍,简直比起老戏骨(他父亲那个角色)毫不逊色。一个是《降临Arrival》,当到电影最后终于看懂整个故事的逻辑,她可以因为后面的语言而非线形的活在时间的不同维度里,可以看清和知道自己和老公的相遇,和知道女儿终将离去,和老公因为这个而离开自己,等等,知道这一切还是否有勇气去和他相遇和开始,这一切的内心戏有了旁白和音乐的加持,感人和抓人如那优美的一塌糊涂的旋律。一个是《盗梦空间》老年的柯布,准确的说是被困在了第五层的柯布,终于找到了斋藤时那个可以杀人的眼神,并且从那一刻终于可以穿越回到飞机上时的那种经历了一生(其实就是一趟航程)的感受的眼神,小李子可以封神了。结果发现,被电影撩拨到的竟然随着年纪的增长,几乎全部是内心戏!
早年《功夫熊猫》里那个浣熊师傅冒出的那句“inner peace”,可以现在进化成"内心戏",我们需要能和自己的内心戏共处,否则,还是挺烦恼的一件事。我们的很多情绪(和情绪背后的期望、欲望、感受、需求)几乎都和这个有关。也在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里登峰造极,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功课。在《The Culture Map》一书中,列举了高情境文化下,那些表面的语句的背后的内心戏,英国人欧洲人戏多,咱国人也戏多,所以沟通方式要么称之为高情境,要么叫indirect(拐弯抹角),你说低情境下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怎么可能,人就是这样的,表面说的,和内心戏,是两个世界,程度差别而已,有是都有的,看《清醒 Conscious Business》一书的第4~6章所提及的“建设性沟通”就知道了,闷着那些内心戏不表达是会憋死的,但直接表达又是会被打死或掐死的,怎么建设性的表达,成了需要修炼的功课。
但是,这篇文还是跑题了,因为,需要做自我探寻,怎么又跑去探索“内心戏”这个话题本身了。
简单的说,我是个很敏感、有内心戏但却戏跟不上思维的一个,简称就是戏一定有但不值得一谈,简称很敏感就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很敏感,也很情绪化,要么是很容易被挑起情绪和感受,要么就是这些感受进一步刺激和引起了情绪,我是个活在感受中的人,非理性人,做事全凭想法和感受。所以我喜欢打个比方说是全年系统一自动巡航(系统二早已萎缩不见)。我的想法和感受,虽未必构成内心戏,但这个成为了后台的化学反应,严重影响了我的系统一的后面的(不断被这些化学反应影响了的)“自动”巡航。二,内心戏,有,但很少,可能主要是想法太多和太天花乱坠,导致感性部分的内心戏都已经如同地上的蚂蚁,几乎看不见了也不值得一提了,也就是我的思维天上到处飞,内心戏如地上蚂蚁在爬,后者再多也几乎看不见,以至于可以“忽视”了。三,想法多,显然,这已经成为了我的常态。想法多到行动力、号召力、推动力、影响力都还马马虎虎的我还是远远跟不上了。
所以,我什么时候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戏呢?准确的说,书写的时候根本没戏,因为是天上飞的那个(想法)在指导我书写,我的感受部分(地上爬的)根本跟不上了。倒是在看小说(得是小说,不然有是那个飞的动物的天下了),尤其看电影的时候,就是内心戏的共鸣时刻了。我是个很感性的人,以前很喜欢在电影里被感动。但是日常的我可能因为飞的动物太过嚣张,让很多人不相信我竟然是个很感性的动物。所以,在我无论多忙多累的这些年,每晚深夜的电视台的电影频道的背景墙一样的存在,就是我的心灵乐土的放松状态了,那个时候我可以什么都不想,沉浸在故事里就好,比如昨天半夜是音乐之声,男主前些天刚过世。
又或者说,这天上飞的(我的天马行空、肆无忌惮的)想法,和地上爬的(各种感受和内心戏,虽然在天上已经看不见),这个交错图景,就是我的日常内心戏状态,一直有,但后者早已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呢,是我们很多人缺失的一课,但很显然越早看到,越早能和这个什么和谐相处,则舒坦很多,很多烦恼很多时候都因这个什么而起不是?你的内心戏平时又都是怎样呢?说来听听?
书声 丁布
20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