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正面管教结识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提起心理学,耳熟能详就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实际上阿德勒在当时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列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
当时弗洛伊德因为《梦的解析》名声大噪,于1902年组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阿德勒、费登、荣格都是当时的核心成员。
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学派内部因为学术见解不同,矛盾越来越多。
1911年阿德勒脱离了协会,继续自己的研究,成立了“个体心理学”。
1914年荣格也辞去了协会主席职务,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建了“分析心理学”。
当时二人最大的争议是关于“心理创伤”。
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人的潜意识来发现行为的内在动机,俗称“原因论”,也就是说目前的不幸是过去所受的(主要是心理伤害)引起的,这种观点被绝大多数人接受,也就是我们说的“万事总是有原因的”。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时说过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不是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即心理创伤)而痛苦,而是我们只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通俗一点说就是: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就是“目的论”。
美国有个案例可以很好的说明:
有对双胞胎在同一天登上了美国报纸头条,哥哥当选了参议员,弟弟被捕入狱。记者采访,弟弟说:我们有个酗酒的老爸,一喝醉就打我们,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我还能怎样呢?哥哥说:我们有个酗酒的老爸,一喝醉就打我们,我不想过这样的日子,所以必须要改变。
所以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再举个很常见的场景: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都是不认识的人,看起来不好相处的样子。这时,我们会很羡慕甚至希望自己变成那些“自来熟”的人,能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我们之所以期望变成“自来熟”的人,目的是觉得那样会让我们更有安全感,不会觉得孤单和不知所措。但是我们能变成“自来熟”的人吗?
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性格是内向的,我做不了这样的事。这就是“原因论”的说法,但真正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你自己的选择!
说道这里,我们再提一个理论“无人想做恶”,这里的“善恶”并不是道德层面的,而是从“利己”角度出发,中国有句老话:无利不起早。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就是“目的论”。
虽然我们都想要改变,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下着不改变的决心,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了不改变。
因为当你选择变成“自来熟”的人,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也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些情况,未来难以预测,很可能因为处理不好,变成“小丑”。目前虽然觉得不太舒服,但是已经熟悉这种感觉,也知道该如何去跟它相处。
从“利己”角度出发,明显后一种情况对自己是更有利的。所以,即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原状更加轻松、更有安全感。可以说,我们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不是因为性格内向、也不是因为周围人看起来不好相处,而是我们选择让自己待在原地。
既然是选择,那么就说明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讨论的话题就变成了“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改变并不是一定要想办法去让自己变成期望中的人,否则就是不幸的。或许,当你变成那样的人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改变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