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看《公牛历险记》,看着孩子哈哈大笑的样子,一半欢喜一半感慨。
这只长相勇猛的萌牛,用一种反差呈现了有趣好玩。但我认为,无论它曾经获得多少盛誉,或者如今还将赢得多少奖项,它都很难称为经典。
爱花的牛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只斗牛,不爱武装爱红妆的故事。
本作的原著发行于1936年9月,在西班牙独立战争期间。片中满是对爱与和平的呼唤,反映出作者对孩子的担忧。如果作者有孩子,他一定会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吧。
公牛费迪南德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一切。
我们的公牛出生在斗牛培养场所,但奇怪的是,他却丝毫没有成为一只勇敢斗牛的理想,他只爱花。
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特质,请问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往轻里说,是孤独。很快就会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就如同动画中费迪南德的遭遇一样。每头牛都会觉得他很奇怪,会嘲笑和看不起他。
做父母的,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异类。别说异类了,哪怕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一些内向,他们都会忧心忡忡。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还有更加严重的可能性,就是被霸凌。有段时间霸凌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找家长和学校原因,有人鼓励孩子打回去。很少有人注意到,长期被霸凌的孩子都会存在一点缺陷,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性格上的。
也不能说有缺陷一定就会被霸凌,那些孩子总会莫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来。霸凌就像身体对外来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把这个物体识别为“异类”,于是一起努力将它排除体外。
爱花的公牛是一个异类,它肯定无法在这个环境下生活。故事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让公牛逃离了这个环境,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逃避。
这个做法不是不可以,英雄之旅的起点都是这样开始的。但是接下来,给公牛的不是磨练,而是一个全然爱的环境,让小公牛在爱的环境里长成为一头强壮的公牛。
一个天生拥有不同理想的孩子,加上一个爱的环境,的确可以让他“健康”的成长。但是,这个孩子即便长大了,他也是个未经过社会化的孩子。我们看到很多天才少年,他们长大后常常是孤僻的,有抑郁的,有自杀的,还有出家的。
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存在问题,无法应对生活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牛的故事开始失真了。影片一厢情愿的认为,爱与和平能够战胜一切。
爱与和平并非不能战胜一切。圣雄甘地已经是活生生的例证。差别在于,通过影片里方式,一个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与和平。这样的公牛,无论长得多么强壮,他的心理年龄从未长大。
孩子是无法打败这个世界的。
影片后部分让公牛重新历练真实世界,可惜的是,冲突和挫折过于简单,公牛费迪南德的世界观,自始至终都没有被任何事件所动摇。
一个人的成长,大致上应该经历梦想——动摇——迷茫——找回初心这样一个过程。
现实遭遇打击与冲突,动摇和迷茫,是为了最终的回归。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回归。
有偏离,才有所谓回归。
《道德经》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即是此意。注意,是复归,再次找回之意,而不是从未改变。
我想,这也是爱花的公牛失真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