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幸运的通过了腾讯的笔试,某天怀着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去腾讯的产品岗面试,面试官的第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北京某一个地铁站,门口卖煎饼果子大妈的一上午收入上限。注意请用三种方法估算。限时10分钟。”听完题你突然头脑一片空白,心想着我又没卖过煎饼果子,我怎么知道他们一上午赚多少?随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逝,你不禁冷汗直流。最后的紧急关头,你灵光乍现,冲着面试官兴奋地叫道:“可以直接去街上问大妈啊!”然后呢,伴随着面试官对你露出的迷之微笑,就没有然后了……
还好这一切只是假设,而且幸运的是你提前看到了这篇文章。上面的这道题目是某次腾讯产品岗面试中的真题,这种估算题在互联网产品岗的面试中常常会遇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碰见这一类估算题的时候,首先关注的点必然是自己的思路的逻辑的连贯性必须要向面试官展现。其次是自己经验,估算的每一个值,最后是尽量将这些值以合适的方式体现出来。
咱们来看一下这道题要考察的是什么。它要考察的是产品经理的逻辑和你的思维的完整性,这是第一个点。第二个点是考察的是你的直接体验的能力,就是你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能力,产品经理的整个胜任力模型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叫做同理心,你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去做一个需求的时候,必须要去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需求。如果你没有同理心的话,你没有办法感知这些事物身边的这种体验型的东西,那么你就没有办法去做好这一个产品,做好这个需求。
回到这个题,那么它的整体的思考逻辑应该是什么呢?首先你必须要知道你自己的回答的框架,就是你的思维框架是什么,必须要在这个题里面向面试官完整地展现出来。第二点就是你这个思维框架下你的体验型的估算值,必须要写的非常的清楚明白。第三个就是你必须要以算式等图形化的语言,快速的让你的考官理解到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当然还有一些比如说,你可以进行展开联想,很多回答很优秀的同学往往会在最后总结一段自己对于这个题的一些体会,比如说这种估算题我以后用在什么什么场景下,可以对什么进行估算,然后我在以后的产品数据分析中是不是可以用到这些呢等等。
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完美的回答实例:
方法1:按照需求人数计算。收入=(地铁口早高峰人流量×需求比例+非早高峰人流量×需求比例)×每份煎饼果子均价。我们假设大妈6点开始摆摊,12点结束,每份煎饼果子均价7元,7点半到8点半为高峰期,高峰期人流量每小时1万人,买早饭的比例为200分之一,非早高峰钱人流量为每小时3000人,买早饭的比例为300分之一。则收入=(10000/200+5×3000/300)×7=700元。
方法2:按照制作一份煎饼果子的时间计算。收入=总时长/制作一份煎饼果子的时长×平均每份煎饼果子的价格。我们假设大妈6点开始摆摊,12点结束,每份煎饼果子均价7元,制作一份煎饼果子需要3分钟。则收入=360/3×7=840元。
方法3:按照大妈最多带的原材料计算。收入=制作的份数×每份价格。假设大妈一上午最多携带150个鸡蛋,每个煎饼果子至少用一个鸡蛋,有5分之一的人算则额外加一个蛋,不加蛋6元一份,加蛋7元一份。则收入=150×4/5×6+150/5×7=930元。
建议大家回去以后可以结合自己的这种经历包括自己身边的一些体验,你想估算这种所谓的商业市场,商业的市场份额,包括估算这种煎饼果子总收入,包括估算某一个产品会有多少人用。我就举个例子,team作为一个QQ的半生产品,它是只给办公用户用的。它的主目标是办公用房,那么它的上限肯定是办公用户。如果加上一些边缘的额外的边界用户的话,那么他的生意应该看的是卡位在什么地方呢,那大家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