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母亲是地道的农民,父亲76岁,母亲75岁。
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林州一中(至今仍是省重点高中)的高中毕业生,由于当时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而停止或缩减大学招生,遗憾的错失进大学读书的机会,回到家乡农村当了二十几年的村干部。
一九六二年父亲和母亲结婚了,第二年有了我哥哥,父亲主外,母亲主内,一家人虽然清苦但也其乐融融,随着我们兄妹四人的出生,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在靠挣工分分口粮的年代,一家六口人就靠父亲一个劳力,一年到头逢年过节能吃上白面外,其余时间只能吃粗粮。小时候,记得吃饭时母亲偶尔会炒鸡蛋,也是先尽着父亲吃,因为父亲要养活我们一大家子。就是那时候父亲落下两腿静脉曲张的毛病,但他从没在一家人面前抱怨过。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也按人头分到了地。父亲在当村干部的这么多年里,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依照二十四节气春种秋收,年年有余粮,家里的生活也逐步有了改观。
母亲天生心灵手巧,纺花织布,还学会了裁衣绣花,负责一家老小的吃喝穿。那时候虽然家里穷,但还算整洁有致。母亲性格外向,待人热情,与邻里和睦相处,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习惯找母亲去帮忙。记得邻居一位婶婶生了孩子,到了第七天孩子突然受风全身发紫,连忙把母亲叫去,母亲用土办法扎针放血推背救活了孩子。
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伴过嘴、吵过架,他们相敬如宾,给我们做了模范表率作用,尊老爱幼是我们家的传统,也因此被村里评为五好家庭。
2008年那年,母亲得了心脑血管疾病,先是脑血栓,病情稳定后,父亲每天早上起床后带着母亲绕着村子周围走一大圈,帮着她恢复,母亲的状况逐步稳定了下来,可就在大家都放松警惕的时候,以为母亲身体已经好了时,2010年12月的一天晚上,母亲又突发脑溢血住院了,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后,基本能扶着下地走路了。出院后,父亲寸步不离母亲的身边,对母亲照顾的无微不至。
生性好强的母亲突然不能灵活的走动了,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得了脑溢血后遗症--抑郁症,邻里朋友来看望她,她都会嚎啕大哭一场,感觉自己没用了,父亲就像对小孩子一样开导她,让她想开点儿。
母亲的病时好时坏,时不常的就得去医院住院,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有两次连续发高烧,人都烧迷糊了,可是强烈的求生欲望,母亲都挺过来了。
后来母亲瘫在了床上再也起不来了,父亲不离不弃常年如一日的照顾着母亲,怕母亲营养不良,除了吃饭,每天坚持让母亲喝一盒牛奶,吃个水果,来补充营养。
……
母亲的晚年是不幸的,因为饱受病痛的折磨;同时也是幸福的,因为有老伴儿耐心的照顾和陪伴,虽然母亲不能说话,但她心里清楚,她这么撑着也是为了陪伴父亲,不让父亲孤单。
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经历了55年的风雨,互相搀扶着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