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的文字能够一针见血,而你的文字却总是像一块风干的馒头似的干巴巴呢?
“我不是不看你的文字,而是懒得消费你的矫情”
有朋友说,他每天都在辛勤更文,少则500字,多则1000多,可却总是平淡如水,公众号很少有人光临,更别提粉丝数量了。
听的出他很惆怅。
我也本着对朋友认真负责的态度,点开了他认为最好的文章。
他的文字纯纯的有感而发,写自己,写生活,写工作,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宣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我很感谢他把我写的超现实,甚至还带着些许人格魅力,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其他的文字价值在哪里。
说白了,对于未曾谋面的读者来讲,他的文字似乎在情理之中只是一条直线,没有蜿蜒,更没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样的平淡,不知多少人会动用奢侈的精力去消费。
回到写作当中来解释朋友出现的问题,实际也是很多人常见的困惑----文字干巴巴,没有生机,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
如果说文字就是沙漠中唯一的绿洲,那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插上小彩旗,呼喊“保护环境”的口号,更关键的是我们要亲自去栽种小树苗。这里的“栽种小树苗”,就是文章的细节处理。
细节,不等同于语言的裹脚布----罗哩罗嗦。而是采用适当的动词、形容词等刻画出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理动态或者情感变化,为读者营造一副画面感。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小孩子们的脑洞大开,也许会让你瞠目结舌。
怎么样,有没有一瞬间,羞红了脸自愧不如?
写好细节,先让自己变得简单起来
我们在构思文章时,常常会苦思冥想,会东拼西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但写出来的内容仍然缺少朝气,及时闷热的三伏天,体内的荷尔蒙也无法在文字中得以释放。
而小孩子们截然不同,他们竟然毫不费力的就能搜索出精准的语言描绘出眼中的世界,让人浮想联翩,画面感十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究其原因,我想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简单明了”帮了大忙。
事实上,所谓的细节描写,并不高深!就是要调用读者多感官的敏感度,不掖着藏着,让写作者的情绪裸奔在纸上,让读者的大脑随着你的文字在喜怒哀乐中肆意摇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写春天。你来执笔,会如何描述呢?八岁的孩子将春天比喻为一只大懒虫,用“叫”“敲”“吓”“滚”等动词为我们导演了一部精彩的小短片。读后,自然轻松愉快。因为,我们的大脑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动态画面。
因此,在考虑细节描写时,不妨先清空自己,试图从最基础最直白的描述开始,在你的所看所想中塞入七分动态,把你的感受真实的写出来。
写好细节,给自己与读者一次隔空对话的机会
细节的妙处与意义,对于写作者而言,是让情绪和情感得以释放的最佳途径,也是吸睛的重要环节。对于读者来说,是快速路转粉的一道关卡。
若要让你的文字不再流于形式,请把细节描写重视起来,你会惊叹于它的神奇之处!
最后想说,这篇文字你有从头看到尾吗?那么,有没有发现,一、我运用了昨日的素材收集办法----看到的内容都留心,别浪费。在没有思路时无意中看到上面的图片,图片输入倒逼文字输出,我就决定从图片素材下手写这篇文; 二、这篇文里面也有细节描写,写朋友文字的干巴巴,引起大家的共鸣。再写我理解中的细节是什么。既然我能写出来,那么你也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