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不愿意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去做那些困难的事?”
书中的这个问题着实是将我问住了。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将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了自己的身上,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做成了什么。
我清楚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却没有想明白我能够为他人做什么。
好比学习法律,我的想法是过法考,继续考公务员,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想法了。
为人民服务,有想过的,但是觉得有点假大空,且无法落到实处,就有点茫然,归根究底努力提升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提到“利他”一词,我心里没谱。
包括这些年写东西,我过于在乎我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签约,为什么赚不到稿酬,却没有真正的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过。
去研究读者想法,了解他们想要阅读的内容。
真正思考之后才能知晓,读者想看什么,他们需要在小说世界中得到什么。
我想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写东西,就是“利他”。
这段时间开始在简书日更,才发现如今写东西有点力不从心。
一方面是从语言组织上来说,感觉滞涩僵硬。
另一方面好似是找不到重点,乱七八糟胡扯一通,像是写给自己看的碎碎念,又像是写给读者看的鸡汤文。
很有以前老师说我得给自己的文章做减法。
怎么做呢?
就是当我的文章,只有一个读者。
那个读者,要么是自己,要么是别人。
我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然后在文中自嗨,写的时候爽死了,看的人难受死了。
因为许多似是而非的话,只会让“别人”看得一头雾水,没头没尾的话十分多余又吊人胃口,惹人讨厌。
当从“利他”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话,就会发现另外的一条路径,而那条路通向成功。
甚至于,在“利他”之中,能够找寻到一生的信念。
徐霞客少年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此后他的一生始终在行走、在记录、将各地的风土人情传入千万家,告诉所有人,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起初,是为自己而走,而想走很远的信念,是想去探寻真相,告诉世人长江真正的源头。
人的信念是在不断行走的过程中建立的。
当初目光只盯着自己的我,难怪一步也没能迈出去。
好在领悟的也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