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同理心去看一下自己所处行业有没有可以开发的潜在功能。所处行业是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教育,截止到现在为止,可能关于机器人教育的产品有很多,这些产品有待成熟,当然也与我们这个行业所做的工业机器人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第一,受众不一样,我们面对的是工业现场,产品是这样的,码垛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SCRAR机器人等等,如果做教学的话,可能还需要拆解各个组成部分,比如机器人本体、伺服、控制器、传感器、手爪、工业相机、行走轴等等多个单元模块,所以如果要根据这样的用户来反推我们要做出什么产品的话,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价格更低一些 ,产品再稳定一些。
但是针对于教育的另一板块,不是教育产品,而是教学课程的话,这个面向的用户是学员,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人才,为了能够让他们助力“中国制造2025”,实现“工业4.0”的建设。这一块的教育,面向的用户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空间就是这里了。
(一)
记得我在大学时,对于社会上的培训班,各种培训班,其实是抱着半信半疑的状态,存在的疑问大体就是,真的有效果吗?感觉工作离的还有些远,没有经历过找工作这个环节,所以很难共鸣到企业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另外,价格高。当时我学的是软件这一块,所以接触过的就是北大青鸟这个培训机构,当时有人跟我讲的时候,其实我是完全蒙圈的状态,再加上完全没有危机感,所以只是略过了。 到了毕业时,才发现那些为了考试所掌握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付企业的需要,同时企业也并不需要我们。
(二)
工作之后,才发现学习从来不曾止步,各种付费学习也真的开始了,不同于学校里的老师还催促你考试,付费的学习,大多数是买的时候兴奋的很,感觉买下就已经掌握了,过后再也没有开启过学习,经历过付费兴奋,然后知识焦虑,再到知识麻木,以及如今的去多减少,再慢慢的去精简所需要的东西,花费的时间精力非常之多,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学习的东西大体上无用武之地,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知识面进行分辨,费时间、费精力、不知道课程对于自己的真正的价值。此时出现的问题是病急乱投医。
(三)
一个人学习的动机很重要,如果他们觉得是为了自己去学的,为了更好地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学习的,他对待学习的态度都会变得不一样。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动力,压力与动力互相转化。
就像,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的生命时,总觉得会有时间去慢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如果去数数人生的格子,还剩下多少?当有了危机感,你还会不会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四)
所以,如果想要让学员来学习我们的工业机器人培训课程,营造他们的危机感,激发他们的动力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营造这样的危机感呢?
就像营销理论是讲的,第一步嘛,要造成缺乏感,这肯定不算新颖,可是最关键的还是在这里,因为就像当初那个北大青鸟一样,他们难道没有营造危机感么?难道没有给我们画一个梦想的大圈圈么?肯定有,但是为什么收效甚微?
结合上面的,这说明什么,第一在面对学生用户时,很多时候,即便我们说出了社会的真实情况,未来的竞争激励,他们也无法感同身受,因为缺乏体验,无法激起共鸣,他们总会觉得那个竞争激烈的不会是自己,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一个是荒废了自己的时间,要么就是考了很多证书,但依然缺乏真正的应用。
体验感缺乏,无法感同身受。如何营造出有代入感,激发学员的同理心的课程体系,这个是我听了老师课程之后,开始去考虑的。
需要做的事情是:
1、去回问当时作为学生的我,需要什么,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对于企业的设想是如何的?
2、关于这个问题,我一时间也没有思考出来什么东西,觉得在课程大体系出来后,是很有必要和当下的大学生去聊一聊,了解一下他们对于工业机器人的想法是怎样的,对于工作是怎样想的,他们的担心是什么;
3、然后也需要跟我的同事们,一起交流讨论,因为他们是面对工业的老板们以及他们的现场应用的,企业对于人才到底是怎样期待的,有着什么样的需要呢。
这些是我需要一步步去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