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世纪后半程,欧洲恢复了点元气,想起了破破烂烂的耶路撒冷,它是基督教的第一圣城,耶稣的出生和死亡之地,现落入伊斯兰教之手,咽不下这口气,1095年罗马教皇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号召基督徒们不要内斗了,要联合起来夺回圣城。欧洲人都激动了,甚至连圣城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卖地、卖珠宝、城堡,买武器参加远征军。不同国家、民族自发地跑到千里之外远征,史上未有!衣服上绣着十字架,一路疯疯癫癫,最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建立了王国,这就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算是拿下头筹。
当时的法蒂玛王朝帝国衰落了,独立出很多小国家,萨拉丁再次统一众多伊斯兰教国家,建立强大的埃及阿尤布王朝,占有埃及、叙利亚、北部美索不达米亚、也门等。他再次进攻耶路撒冷,引发了最大规模的第三次东征。这次有三个领队,德国皇帝半路死了,法国国王和英国国王闹翻了,只剩英国狮子心理查孤军挑战萨拉丁,虽战术小胜但最终失败。耶路撒冷王国孤零零地悬在东方,周围都是穆斯林,常遭进攻,200年间西方基督徒不得不断断续续地东征9次,公元1291年最后一个城市沦陷,最终宣告东征以失败结束。但是东征打开了西方人的视野,看到了更广阔、富饶的天地。
那时的中国处于优雅的宋朝,领土小了很多,又被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间段。北宋时与辽国并存,南宋时与金国并存,以文治为主,显得弱小,心胸、胆量都小了,认为只有中国才是最好的,对外界事物充满疑虑,民族文化的自信悄悄变成自卑(自负)。当然宋朝也有自己的强优势,经济、文明都发展到一个顶峰,富裕、繁荣、安定,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那时就已是不夜城。记得去年看《古代人的衣食住行》也提到,如果穿越最好也是选在宋朝。多说两句科考制度,到了宋朝也已成熟,民间有了寒门出贵子的机会,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但这样也就没有人能和皇帝对抗了,好在宋朝敬重生命,言官可以直接痛骂皇帝,最多谪贬。但这为之后明、清朝的独裁皇权埋下了种子。
虽然中国相比,欧洲还很落后(元朝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见到了人间天堂),但它的封建制使得国王和贵族的权力很弱,城市各有自治权,走上了新的进化方向。11世纪后经济复苏,城市兴起,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逐渐改变了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也出现了很多有自治权的大学,牛津、剑桥等,教授神学、法律、修辞、几何和医学等,重视理性、信仰逻辑、追求科学,让欧洲拥有一种奇特的活力。
不管是中国、欧洲还是伊斯兰帝国们,都即将迎接来自蒙古的大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