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掌柜的沙发
今天聊聊孩子的口味。当然不是吃饭哈,是关于他们听的,看的。
从我们家娃坐爸爸车听的歌说起,我们就那么几张CD和优盘里不多的MP3,除了英文儿歌,还有赞美诗歌和少量经典的流行歌曲。常常单曲循环,偶尔整个循环。
现在想想,娃一直有他自己的选择自主性。拿流行歌曲来说,一段时期爱Beyond《海阔天空》《光辉岁月》《大地》(现在尽量让他少接触摇滚),最近是李健《故乡山川》《似水流年》。有时播放到张学友《约定》,他说,这个不好听。老母亲表示非常欣慰,现在我也不爱这类情歌。有时打开了广播,正好播的是口水歌,他也会要求关掉。
赞美诗,在家听的大多是《奇妙小音符》,车里放的是《只愿得着你》《一道江河》《尽情的敬拜》《如鹰展翅上腾》……他都会说,这个好听。发现他爱的都是比较大气的音乐,听得很认真。
我想,虽然我们之前没有太刻意给他挑选、定时定量播放,但是因为车里的也是经过筛选的。这样他重复地听,似乎就是一个赏析的过程。像Beyond的歌,前奏间奏的编曲都是很优秀,他连带着都会学下来。也许他还get到了更多我们大人的耳朵错过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些刻意了。尽量让他多接触更古典的,少一些流行的成分。前面说到的自主性,曾经我引以为豪,后来发现自己太大意了。孩子还是需要父母多点把关,有时要让他的耳朵休息,有时要给他换点新鲜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追求更好的,不要仅仅满足于“孩子能安静专心地听点东西”。
比如古典音乐,我明白自己都还没入门,但只要意识到,这是好东西,孩子的耳朵需要古典,那么即使也是像前面说的,重复那么几个曲子,也是好的。很可能一开始孩子会排斥,因为他的耳朵不习惯,但仍然可以灵活地尝试。
最后聊聊屏幕时间,我觉得这方面除了关心口味的问题,还有“胃口贪婪”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上瘾,这当然在“听”上面也存在(我家娃有段时间沉浸于用喜马拉雅儿童听故事),但是“看”的方面明显更加普遍。
小娃对屏幕上瘾,很大一个因素是,所谓的启蒙需求。而家长选择用屏幕做启蒙,最大的原因是,觉得那些线上课是专业的,自己是什么都不会的。
我们一定要把屏幕时间花在刀刃上,因为屏幕太有吸引力了。这一点其实父母们都会认同,但实践起来就会有各种困难/借口。还是要说,不要被各种推广带着走,冷静地想想你的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也不要看到护眼功能就立刻放宽了心,视力问题只是过多屏幕时间带来的其中一个小问题(看书太多也是会近视,缺少远距离用眼都是会近视)。我们只要想,就算屏幕完全不费眼,如果孩子和屏幕亲密的时间太久,他们会失去什么?
畅快地聊,安静地想,认真地做
有时关于买,总是关于智慧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