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最早的城中心,是现在人们经常说说的中心岗那个位置。它是有南北方向的长江路和西北方向的中心街交汇而成,其实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整个城区的布局就是以这个十字路口扩散开来的。
长江路一开始叫做一马路,就是我上文提起过的这一带最古老的土路,是城区的主干道,开始建成县制的时候,很多机关单位和商业设置都坐落在这条路上,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它还是一条没有铺设柏油的黄土路,而且也不宽,两边齐整整的栽着高高的穿天杨,秋天,叶子最茂盛的时候,它那被风吹的沙沙沙的响声,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畔。
那时候,马路上跑的最多的还是牲口拉的大车,尤其以马车最多,一般都是三匹马,两前一后,后面中间一 匹驾辕的马一般都是最好最高大的一匹,而且最听话,有的在短马鬃上扎着红绸子,跑起来的时候上下摆动着甚是威武。秋季送公粮的时候,来来往往的马车总是络绎不绝,车老板儿挥着鞭稍杂着红樱的马鞭子在半空中挥舞,时而喊着“得儿”、“驾 ”、“喔”、“迂”的口令,声音洪亮,喊到兴头上,那栓在长竿上的马鞭在空中转几个圈儿,再顺势扬下去,在马耳边响起“啪”“啪”的声音。也有牛拉的车,慢腾腾的像蜗牛一样,不过牛疯了时候也够吓人的,尥蹶子跑起来也不比马车慢。我就遇到那么一次,好像是在站前街那一带,一头黄牛拉的车,也不怎么不对心思了,突然就疯了,把赶车的甩车下去了,自己拉着车狂奔,哪管前面的行人车辆自顾横冲直撞,那劲头是拽拽不住,想拦住更是妄想,只有等它自己停下来,好在没伤到人,不过小时候经历的这惊险的一幕,尽管是站在远处看着,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除了牲口拉的车,马路上跑的最多的车,就是拖拉机了,那时有三个型号的拖拉机让我记忆犹新,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东方红牌22马力拖拉机,因为它的前面是红色的,当时都管它叫“红头”,有这样一个绰号,再联想到它的响亮的牌子,就觉得政治色彩相当的浓。还有一种拖拉机,好象叫东风75,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前面两个轮子小,后面两个轮子大,有一人多高,驾驶员也高高在上,那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拖拉机后面拉着满满的一车人,上午进城,下午出城,一般都是附近公社或大队的,在我的记忆里,马车或农机这样的交通工具,一般都归集体所有。马路上也有汽车,一般都属于城里的厂矿单位,清一色的老解放,也有少量的叫南京嘎斯的,这样的车如果留到现在,都成古董级的了。最牛的要算那种为数不多的绿色帆布棚的吉普车了,在当时,能坐上这样车的,都是当地驻军的首长或者县太爷一类的。自行车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了,在那时侯也无非是“凤凰”、“永久”、“飞鸽”、“红旗”,前三种比较尊贵,属于名牌,一般人是买不到的,“红旗”因为普通自然的满大街都是。说起自行车能让我想起,并且还能多提一笔的,就是那时在邮局工作的邮递员,都骑着单位发的绿不绿蓝不蓝,至今也叫不上来颜色的自行车上班下班,而且都是“凤凰”、“永久”、“飞鸽”、这类的名牌,那时,我们家的后一排房子,就是邮电局的家属房,经常有般对般大的孩子,在操场骑这样的自行车炫耀,让人特别羡慕,这种羡慕还多少的搀杂一些嫉妒的味道呢 ……
此刻你浏览的只是若干率性而为的文字/我愿意停留在这样的时分/择个春日云淡风轻的午后/坐在花香茶香弥漫的窗口/听凭指尖下流淌些许亦庄亦谐的符号……(安妮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