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说,爱是最妙的道。“爱”这一主题是我们信仰的核心元素之一,从道成肉身、代赎之根基,又至爱仇敌之信仰实践,在动机与本质诸多方面亦与其它宗教文化之不同。何为爱?无论教会内外,林前爱的箴言耳熟能详,似乎是老生常谈,不必多言。然而,又不尽然如此。
据说中世纪之时,教会的教导与谈论重点常常是审判与来世,到了宗教改革便是因信称义;清教徒时代,罪与成圣占据主导;大觉醒运动之时,重生、得救确据成为主流。当代,爱方成了我们信仰中的热点话题。
一些小朋友因为讨厌某一学科的老师而转恨这门课,这与我读爱的箴言略有类似。何其不幸,因为厌恶被一些教会与信徒滥用的透着人本主义气息的“爱”而忽视了这一主题之重要,常常略过,不甚查考。在我骄傲苦毒的潜意识里,把爱的箴言挂在嘴边的多半是清新地读着鸡汤文的。神就是爱,爱是律法与一切先知道理的总纲,我却没有将此活化在心;仅仅当作一段习以为常的话,自以为已植入自己的信仰背景,却是无知愚拙,同样反用人本主义之爱当作武器与自己反对的人争论。
今天与一些肢体闲聊,某弟兄说他在北京的时候,教会又讲真理又讲关系(我并没有觉得....),如今大家只讲真理不讲关系(也没有觉得....似乎是都不讲)。如果一个人坚持真理而没有爱,那么这还是真理吗?如果爱偏离真理,这是爱吗?
逐字读爱的箴言,发现每一句都有千斤之重,每一件都是遥不可及。经文有14个动词描写爱的真谛,7个从正面说,7个从负面说,以交互式结构书写了爱之必要(1-3)、爱之特征(4-7)以及爱之永恒(8-13). 不少教会深受敬虔主义影响,按着这些动词一条一条地祷告,一条一条地操练,仿佛能够逐一攻克,完成爱的指标。然而,如同定睛自我的敬虔操练一般,这也是死胡同。爱的本体在历史上道成了肉身,在我们中间,并且为属他的人完成了救赎。出路仍然是,定睛基督,回到基督里。因为基督恒久忍耐,基督满有恩慈;基督未曾嫉妒,基督不自夸、不张狂,基督未曾做害羞的事,基督不求自己的益处,基督不轻易发怒,基督不计算人的恶,基督不喜欢不义,基督只喜欢真理;基督凡事包容,基督凡事相信,基督凡事盼望,基督凡事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