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孝道,很多人可能会笑话,谁不知道孝道啊,其实真正能够完整地理解孝道的人并不多。
一般人理解的孝道就是照顾老人,给老人钱花,给老人看病,如此而已。在街上经常会听到有人埋怨老人,说老人不缺吃不缺喝不缺钱,天天还不是这事就是那事,不让人消停,好像老人天天故意找事,蛮不讲理似的。
那么孝道的内容究竟都有些什么呢?有那么深奥吗?
一、首先是要“敬亲”,即人们通常说的”孝敬”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好吃的,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五、顺从和谏诤
一般情况下,要顺从父母,即要孝顺。如果不顺从,不听话,父母就肯定不高兴,会生气。如有些人平时对父母也很好,在家也不少干活,就是不太顺从老人,爱顶嘴,常惹老人生气,而自己还感觉冤枉,出力不讨好。但是,也不能一味的不讲原则地顺从,如果老人的要求不完全正确时,要讲究方式,婉转地有选择性地顺从。《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六、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七、孝悌
悌,原意是指尊敬兄长,引申为对兄弟姊妹尊重、团结、和睦,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是父母的重大期望,也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在父母生前做的好,父母会很高兴,享受天伦之乐;在父母死后仍然和睦如初,这才是孝悌的全部。
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就是说,最不孝的是没有继承香火的后代,不能传宗接代。过去这完全是指生男孩,当然这是一种封建思想。现在可以理解为,不论生男生女,要孩子也是自己的义务,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对社会也是尽一份繁衍义务。那种不生孩子,只为自己享乐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九、守礼
对父母的孝,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活着时按照生养的礼,死了要按死了的礼去葬,去祭奠。广义的说不仅指对父母,而且包含对祖宗。
十、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老人未竟的事业
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父母未竟的事业,也是孝的重要内容。
十一、对国家对民族的”忠”是最大的孝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就无法在家尽孝。老人们不会指责孩子因为国尽忠而没有尽孝,反而,老人会因此而高兴、自豪,可见为国尽忠乃是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