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历史,很多人会对朱棣在靖难之役打败朱允炆耿耿于怀,认为他只是运气好罢了。
不过,在我看来,朱棣在靖难之役打败朱允炆绝非偶然。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有以下三大优势:
1、“适者生存”的底层逻辑
朱棣和朱允炆虽然都是皇室中人,但他们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
朱棣的人生底层逻辑是“适者生存”,没人比他更懂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因为是庶出,在兄弟中的排位也输给朱标(朱允炆的亲生父亲),朱棣并不怎么受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待见。
早早就开始接触军事的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一不留神就会一命呜呼,只有最强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这帮助朱棣形成了“适者生存”的人生底层逻辑。
而朱允炆则是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
他的祖父朱元璋几乎为他安排好了一切,会威胁到他统治的官员几乎都被铲除得一干二净。
不过,对于祖父的安排,朱允炆还不满意,他还要更进一步除掉朱棣这些藩王。
朱允炆天真地以为,自己手上掌控了那么多兵,一定可以打败朱棣。
殊不知朱棣给他好好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什么叫“适者生存”。
朱允炆战败后,还妄想能和朱棣谈条件,不得不说他真的很天真。
更可悲的是,朱允炆曾有很多杀死朱棣的机会,但是由于他的妇人之仁:“要求部下不能直接杀死朱棣,而要活捉”,导致自己将大好机会一一错过。
朱棣和朱允炆,前者是“适者生存”,后者是“妇人之仁”,高下立见。
2、誓要成功的信念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朱棣对成功的向往。
因为他真的受够了朱元璋对朱允炆的偏爱;
真的受够了大臣内官对朱允炆的趋炎附势;
真的受够了最高权力不属于自己的那种失落。
朱棣深知如果自己日后不能夺得最高权力,那么他的下场将会变得非常悲惨。只因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定会想办法收拾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
为此,朱棣必须把朱允炆干掉。
在朱棣的信念里,除了成功,还是成功。一想到“成功”二字,朱棣的双眼是发光的,整个人能马上进入鸡血状态。
而朱允炆要铲除以朱棣为首的藩王的决心,远远不如朱棣誓要打败自己建立新王权的决心。
只因他认为自己已经是皇上了,铲除藩王只是“锦上添花”,而被逼得无路可退的朱棣,则是殊死一搏。朱棣这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求胜信念,岂是朱允炆的“锦上添花”所能比拟的呢?
3、暂时放弃的大智慧
朱棣有一次奉朱元璋之命,带兵讨伐元朝太尉乃儿不花。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带着队伍逼近了乃儿不花的军营,而对方却毫不知情。
当朱棣的军队到达乃儿不花的军营时,元军都吓傻了,以为自己要被包饺子了。
没想到朱棣却没发动进攻,而是安排士兵安营扎寨,生火做饭。
他安顿好军营之后,便派“劝降名将”观童去找乃儿不花。
观童和乃儿不花交情很深,加上他的“劝降”能力确实是非常专业,乃儿不花在得知投降后还能享受到很多福利待遇后,便同意了。
朱棣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搞定了元朝的主力。
纵观整个过程,如果朱棣在到达乃儿不花的军营时,便号令手下的将士大开杀戒,效果也不见得会特别好。
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上元兵会誓死反抗,估计双方的损伤都会很严重。
幸好朱棣有暂时放弃的大智慧,他暂时放弃了大举进攻,而是攻心为上,所以能收到最理想的成效。
反观朱允炆,他刚登上皇位板凳都还没坐热,便开始一系列镇压藩王的动作。
那时的朱允炆羽翼未丰、根基未稳,却急于求成,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引致自己后来的悲剧下场。
如果他有朱棣暂时放弃的大智慧,说不定朱允炆的人生轨迹就会改变,历史就会改变。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错过;历史也没有如果,只有落寞。
综上所述,朱棣拥有“适者生存”的人生底层逻辑、誓要成功的信念和懂得暂时放弃的智慧。拥有这三件致胜武器的他,在靖难之役打败朱允炆真的绝非偶然。
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正因为朱棣一直自助,以至到了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连老天都来帮他。
不得不说,老天爷的选择是对的。正如明史记载:“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由此可见朱棣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
正因为有了朱棣,才有了体现中华璀璨文明的《永乐大典》;
正因为有了朱棣,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运用“怀柔”政策展现泱泱中华宽容大度的气派;
正因为有了朱棣,才有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永乐盛世”,饱经战争苦难的人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可以说,朱棣是一代传奇。而他的传奇,正来自遵道而行。
像朱棣那样用治国之道去治国,故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