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总有人宣扬贫穷与无能应该挂钩,穷是结果,不是初始条件。
从英国济贫法颁布后议会中间阶层的代表认定人的处境不好主要是懒惰和无责任感,到现在因为年轻夫妇恳求福利救济刚诞生的女婴度过疫情而指桑骂槐。人们对于贫穷与无能之间的相关性的看法随时代并未消失,甚至愈演愈烈。甚至以穷就不要享有某某权利,穷就不要妄想某某事情等一系列以穷为分界线断定人身选择自由的呼声壮大。
贫穷的人是应该更加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采取行动措施和做出选择并没有错,但这不能成为他人迫使的方式。
社会阶层在当代看起来流动性的确增强了,基本金钱越多,拥有的权势以及其社会支持网络也就更多,阶层看起来还是有上升空间。但这难以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一个社会的阶层要是过于容易的改变了,这个社会的结构稳定从何而来。穷人不是生来就渴望穷,不是甘于承受穷带来的压力,也不是非要谋的社会的救济,当然希望不劳而获似乎是每个阶层无论贫富都奢望的事情。穷人只是因为自我定位,社会舆论压力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重重而日益失去信心与斗志,平庸就平庸,开心就好,也不评判这种思想是悲是喜。
而我想说的只是不要把一个社会满目疮痍的场景当作笑柄,不要站在自己的社会阶层去瞧不起其他人,什么时候才能把人都有能力都值得被尊重的社工价值观普世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