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告别野蛮生长,许可证制度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卷"字当头的国内价格战与海外高歌猛进的双重奏中迎来了转折点。9月26日,商务部一纸公告宣告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将实施许可证管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式告别"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这一政策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所有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必须通过官方许可流程,未获许可将禁止出口。

这一政策的出台恰逢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1-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8月单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0.4万辆,同比增长102.7%,占乘用车出口总量的40.9%。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占据全球产量的71%,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出口国。


01乱象丛生催生监管新政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据Carbon Brief分析,从2019年到2024年4月,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出口额增长了160倍。这种超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出口流向不明确、海外服务跟不上、"灰色出口"乱象等问题。

最令人担忧的是"0公里"二手汽车出口现象。大量未经授权的出口商借"二手车"名义将新车销往海外,采用低价策略快速销售,严重干扰了海外市场秩序。这些车辆一到国外,碰上环境或法规不兼容,就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更有些企业将国内陷入经营危机的车企产品出口至海外市场,带来诸多后续隐患。

部分品牌海外售后网络建设滞后于产品销量,消费者遇到问题难以解决,直接损害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声誉。长安汽车董事长此前就警告,所谓"二手车"出口正在"严重伤害中国品牌"。表面上的"出口繁荣",实际隐藏了行业利润被稀释、品牌信誉受损的风险。


02许可证制度重塑行业格局

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生态。政策要求企业资质参照2012年《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执行,这意味着只有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经营企业才具备出口许可证申领资格,企业只能出口本企业自己品牌的车辆,确立了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出口第一责任人的地位。

这一政策并非限制出口,而是通过规范企业出口资质,促使出口企业更加注重长期品牌建设、完善海外销售与服务网络。只有手握全套制造资质、合规能力和海外运营网络的企业,才能获得出口许可,这意味着未来光靠贸易中介倒卖的玩法将行不通了。

政策还将推动车企在海外市场进行本地化经营。出口不光是车辆出海,还得配套售后、配件、金融等全方位服务。出口纯电动汽车需要先在海外铺好销售和售后网络,确保海外服务落地生根,同时要匹配目标市场的认证标准。这种转变将促使中国企业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品牌输出和价值输出。


03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的转型

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实施,将成为中国纯电动汽车出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优先"的关键节点。政策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完成从"野蛮生长"到"稳扎稳打"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政策有助于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让在海外深耕渠道与服务的车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头部企业凭借多年海外布局形成的竞争壁垒,将成为最大受益者;缺乏合规和海外运营服务能力的企业或面临淘汰,市场秩序有望得到根本性净化。

对于车企而言,这既是行业洗牌的挑战,更是把握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的窗口。只有完成以"制造为中心"的规模输出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的模式转变,才能实现出口行稳致远。这种转变将助力中国从"汽车出口大国"迈向"汽车出口强国",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许可证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出口秩序的规范,更是对中国制造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度调整。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正在通过自我革新,以更加成熟、负责任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