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这么大了,还不能自己在家吗?我就出去5分钟就回来了····”
“你看你,玩都不会玩,去跟别的小朋友玩呀!”
“你自己去玩吧,想干嘛干嘛,不要来打扰我···”
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斥着这些耐心值为0的对话,对孩子态度冷漠,到处充满了斥责,站在一个权威的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孩子的所有行为,用自己做事情的标准去评判孩子,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用孩子的心智看待问题,这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
随着墨墨和牛牛慢慢长大,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多了,自己对和他们相处的质量,,反思也多了起来。
仔细想想,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这些问题,已经踩过或者正在踩的坑。
一、敷衍孩子
陪伴,不只是陪着这么简单。如果我们一边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就等于没有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需要“被满足”,而不是“被陪着”。
形式上的“陪着”,而不是“深度交流的陪伴”,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用心去听,也没有用心和孩子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们的问题,是敷衍的,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没有耐心,控制不好情绪
周日那天,墨墨要看我的手机,我把手机一扔,说了句:都别看了···。
我老公说了一句:看来,你真的对墨墨没有了耐心。
两个孩子的家里,确实乱一些,事情多了,就没有了耐心,不能心平气和的想问题处理问题。
发脾气,也是家常便饭。
总是说: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处事态度,的确,想要一个内心强大而平和的孩子,首先是家长自己,然后是家庭氛围的塑造,这个塑造就是家庭中每个成员之间的链接,特别是女主人的情绪状态。
三、对孩子的回应少,心理距离远
这种相处模式导致的后果是亲子关系分崩离析,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
有些家长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么,一句“好的”,“知道了”,“可以了”就应付过去了,也是把孩子打发过去了。这种线层的相处,参与度很低,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压制了孩子的共情能力。
四、说教太多,产生厌恶,孩子屏蔽心门
说教,并不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一场不负责任的指责。父母总是说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当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屏蔽与家长对话的心门,不愿意和家长深层次交流,进而会让孩子厌恶家长。
说教,是最愚蠢的相处模式。或许,家长还没有孩子通透,只是家长的经历比孩子多一些而已。
五、期待太高,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
孩子并非机器,不是我们付出了爱与关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
教育孩子,不应该抱有太强的功利心。
陪伴孩子,也不能只为了让他考出好成绩。
陪伴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