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原因有二:第一,这本书是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观的,对我的价值观念有了很深的影响;第二,不同物种的神奇基因表达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优势基因”的复利优势,即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经过无数代累积,即使微小的基因优势也会被无限放大、繁衍并在生物环境多样性约束下达到稳定平衡。这也符合成长的复利优势原理。
读完该书后兴奋与失望并存,兴奋的是感觉自己终于从动物学也就是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很多日常生活的现象,为自己纠结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找到了答案;失望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彻底怀疑,二是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很多看似高尚的行为有时竟仅仅为了实现“基因的自我复制”,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三种不同角度认识,第一是群体进化论,即基因表达在维护群体利益最优化时即为最优进化(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工蜂会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生命和繁殖权利,同时该认识符合社会道德观,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第二种是个体进化论,即基因表达在维护个体利益最大化时即为
最优进化(这是通常的我们理解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三种是基因进化论,即基因表达在维护自己“基因拷贝”数量最大时即为最优进化(这也是作者支持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进化理论)。文中“自私的”主语为“基因”。基因自私性的表达在个体表现上有可能是为种群利益的自我牺牲,也有可能是同类的残酷杀戮。因此“自私的基因”并不等同于“自私的个体”,但通常情况下“自私的基因”的确表现为“自私的个体”,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明晰。
书中有几个例子深深的打动了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群居昆虫的个体分为两大类:生育者和抚养者。生育者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雄虫和雌虫。抚养者是职虫。这两类昆虫互不干扰,因此能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但这里所谓的有效是指对谁有效呢?“职虫从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有两种观点:观点1是“生育者”女王通过化学激素控制职虫,驱使他们抚养自己的子女。观点2正好与之相反,职虫“控制”着女王,驱使母体提高繁殖力,增加自己“基因”拷贝的个数。这两种观点哪一个更正确,有两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有一种蚂蚁,女王通过外出雄蚁交配一次,将大量的精子保存在体内,回巢后保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生育状态,但是女王产出的幼虫不都是受精状态,未受精的幼虫会发育成雄虫(雄虫产出的精子是完全一样的),受精的幼虫会发育成雌虫,并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变成女王或是职虫。现在假设女王为M1,雄虫为X1,一对雌虫姐妹分别为C1和C2.
种群繁衍流程图
补充一下计算血缘关系远近的方法:存在ABC三个个体,对于A而言B和C谁有用更多的A的基因则A与谁的血缘关系更近。
对于职虫C1而言,姐妹C2拥有自己3/4的基因(雄虫只有一种精子)、母亲M1拥有自己1/2 的基因而兄弟X1仅拥有自己1/4的基因。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姐妹间的关系比母女关系更亲近。现在我们回到上面的两种观点,到底是女王控制职虫繁衍自己的后代还是职虫利用女王制造自己的“基因拷贝”。通过数学计算(我没计算核实,有兴趣的可以计算)对于职虫而言女王生育子女的雌雄比例在3:1时最有利于自己基因的繁衍,但对于女王而言子女雌雄比例在1:1时是最有利于自己基因繁衍。整个群体繁衍后代的工作是由女王和职虫共同完成。因此职虫会进化出一种基因通过识别并杀死一定数量的雄性兄弟,从而保持对自己最有利的雌雄3:1比例,女王则需要进化出一种基因用于伪装雄性个体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雌雄1:1比例。需要注意的是雌虫最终发育成职虫还是女王是由后天环境来确定,也就是说一只雌虫身体同时进化了两种基因策略分别用来对付自己的母亲和女儿,这也是基因进化论的魅力所在。然而最后谁才是这场战争的胜者呢?通过生物学家大量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同类群居昆虫的雌雄比例是3:1,这就意味着看似高高在上的女王,却常年被囚禁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不能自理,仅仅是作为其女儿“基因拷贝”的工具存在。这一戏剧性的结论是不是难以置信!另一个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有种类似蚂蚁它的职虫非常的笨拙,但善于打斗,其日常工作是入侵其他种族的蚁群,将未孵化的卵虫搬回自己的巢穴孵化、作为“奴蚁”抚育女王的后代也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此时“奴蚁”进化的用于遏制自己“生母”的基因对于“继母”而言并不管用,因此女王的基因得以表达,该蚁群的雌雄比例应该为1:1。
另一个例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启示也是非常大的。说有一种小鸟身上会长蜱虫,它会导致鸟类感染病菌,因此应该尽快消除掉。但是对于鸟儿而言自己的头部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清理的,因此需要与别的鸟合作。现在存在三种鸟,第一种称之为“傻子”,该鸟无论谁请求协助都会义无反顾的提供帮助不计得失;第二种称之为“骗子”,无论谁请求协助都会一律拒绝;第三种称之为“小心眼”,只会给第一次请求帮助和帮助过自己的鸟提供帮助。通过数学模拟可以看出在全是“傻子”的种群中每只鸟的受益值都是非常高的,但是这种靠“自我约束”实现的高收益状态是不稳定的,这时难免会出现一只“骗子”,就会出现“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的”状态,此时“骗子”迅速繁殖,“傻子”越来越少,同时群体受益急剧下降,最终导致群体的消亡。但是如果在后期加入一定数量的“小心眼”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答案是不一定!如果“小心眼”数量比较小,那么他的“试错空间”太大,但是收益却非常少,同样会导致“小心眼”的灭绝,但是如果“小心眼”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弥补自己的试错损失,从而整体收益明显高于“骗子”,导致“骗子”逐渐减少,但是当“骗子”减少到一定数量,他的“侥幸空间”就大大增加,因为他不太可能几次同时遇到同一个“小心眼”。因此最终整个种群在“小心眼”的干预下生存下来,并保持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上。这个例子中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孔子说的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对于骗子就因该给予一定的处罚,才有利于整个群体的良性发展;第二个引申的对于自己的要求就是“尽量少给别惹麻烦”,和“使自己成为对别人有价值的人”,是对自己有利的生存策略。
由于自己表达能力有限,文中表述的思想和事例与作者难免有出入,同时文中仅仅摘抄了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强烈建议大家阅读原文,一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