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来源百度)
接照共情的上述理解,一般理解越亲密的人之间应该越容易共情,因为更了解对方的日常情况,脾气品行,理应更容易体验对方的感受呀?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通过过程中的共情能力,往往会影响沟通的流畅度,深入度,更可能会影响沟通主体的关系,所以,沟通过程中的共情尤为重要。
A女士向自己的丈夫B先生抱怨婆婆的种种不满,发涉着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B先生跟A女士说:你应该这么这么想,你可以换个方向想,这样这样做。因为⋯所以⋯;第一,第二,第三⋯⋯
B先生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处理的堪称完美。没有指责妻子,自己没有情绪,有理有据,给妻子完美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可是,A女士听着B先生的分析,她关上了自己的嘴巴,不再说一句。因为,她其实知道如何化解和婆婆的矛盾。可是此刻,她不想听分析。她只想B先生可以理解她的情绪,倾听她的表达,然后给矛适合的反应,也就是希望对方可以共情自己。而B先生的冷静分析,让A女士感觉B先生在否定自己的感受,她的感受是不被接纳的,更有甚者,也许她会感觉,她自己也是不被丈夫接纳的。于是,沟通陷入僵局,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夫妻双方的沟通阻碍,感情也可能受影响。
后来,A女士开口了,直接指责B先生不知道共情,这样做对他工作的沟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B先生感受到被攻击,于是决定结束沟通。
A女士是深知共情的技巧并且在和朋友和网络沟通中,运用的也是比较成熟了。可是,在他面对自己的丈夫时,她却难以平复自己的情绪,也就难以共情了。可是为什么面对其他人,A女士的共情能力娴熟,而面对自己最亲密的爱人时却失灵了呢?
一、是什么障碍了亲密伙伴之间的共情能力
共情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对方及其存在的问题,借助对方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向对方传达,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指责,不抱怨,不评价,不批评。进入到对方的情感和思维,却又不被对方的情绪所扰动。这要求倾听者有自由进出对方情感的能力,进能感受并理解对方的情感,出能看到情感背后的动机。这也要求倾听者整个过程中做到中立。
问: 是什么障碍了A女士的共情能力呢?
答:因为: A女士在情绪之中。他希望B先生能够共情自己。而B先生却没有共情的能力,而是作为一个男人的猎人思维模式,瞄准目标,精准给出分析及解决方案。这让A女士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反而让她感觉被否定,于是更加激发了A女士的情绪,诱发了她的攻击防御模式。指责B先生不会共情,并且精准地指出B先生工作中的要害,达到攻击B先生的目的。所以,情绪中的A女士是做不到中立的。
问:是什么诱发了A女士的情绪呢?
答:因为:因为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对对方产生移情,投射及投射性认同。
1、移情,是指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对方身上,并相应地对对方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对方成了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A女士在向B先生抱怨的过程中,B先生的冷静(或者A女士感到冷漠)的分析,让A女士感受到指责。因为,A女士的母亲惯用指责的语气来表达观点,这让A女士感觉被指责、被批评和不被接纳。此刻当她听到B先生的话语时,让她小时候与母亲沟通感受转移到了此刻与丈夫的沟通过程中,这种不良感受诱发了她的情绪。
2、“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
同时,A女士在和B先生抱怨婆婆的过程中,把B先生投射成了自己的父亲。因为,A女士的父亲从小对A女士呵护有加,当A女士感受到母亲的指责时,父亲总是出来呵护A女士。所以,当A女士和婆婆发生矛盾时(此时,A女士很可能把婆婆投射成自己的母亲了),他希望有一个人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出来呵护她,理解她。于是,她潜意识里找到了丈夫,把丈夫头射成父亲,并且期待他一定要像父亲一样呵护自己。结果,B先生没有如A女士的期待,扮演其父亲的角色,而是以一个独立个体对事件进行分析,这样A女士感受到受伤,感受到像被父亲抛弃的感受,这种不良感受诱发了她的情绪。
所以,情绪是阻碍共情能力的杀手。那么,亲密伙伴之间能否做到共情呢?
答案是:能。
二、亲密伙伴之间,如何做好共情
放下移情和投射,也即放下期待。人们往往容易对亲密的人有期待,期待对方能满足自己很多很多很多的愿望,一旦对方满足不了,马上情绪来临。期待,往往来源于移情和投射,所以,要放下移情和投射。这需要我们保持觉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觉察到情绪到来身体的反应,觉察到自己在移情了,投射了。然后,尽快地从移情和投射中抽离出来。移情和投射玩玩是潜意识层面的,这个觉察过程是需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和身体感受能力的,这也是需要训练的。
也许你会说,对亲密的人没有期待,那多没意思,那跟一个陌生人有啥区别?
当然,期待也是有一定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比如,你对对方有期待,对方满足了,你会很高兴,于是你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如果对方满足不了,你会伤心,生气,对方想办法哄你,尽量再次满足你,然后你有高兴了,于是,你们的关系有更亲密了。
但是,你一直期待,一直期待,一直期待……对方总有满足不了你的那一天,不管他怎么努力,他也满足不了你。如果,你还一直期待下去,对方会筋疲力尽的。那时候,你们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你那时候发现,对方已经满足不了自己了,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受伤的最后还是你自己。对方伤不伤啊,你说呢?背上一个如此多要求并且永远不会停止索取的人,又永远不能被满足,于是生气伤心,可能上演一幕幕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再好的感情基础也经不起如此的期待所折腾啊。
所以,你想有和谐的亲密关系,让自己愉悦吧。除了放下期待,那就是不断换人了。关键是,不论怎么换,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你全部的愿望的。
也许你又会说,那放下了期待,不就没有交流了吗。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吧。我们放下期待,可是我们可以对对方有希望。期待和希望的区别就是,期待是对方做不到时,你会感觉受伤有情绪;而希望是,对方能否做到,你都可以很高兴。当对方做不到时,你可以理解,并且找其他的渠道去满足你的愿望,这需要你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另外,需要有一个认识就是,臣服于不是全部的愿望都是能够百分百的满足的。
综上所述,共情,需要倾听者中立的定位,能自如做到进入并感受对方的情感,并且能够自如的跳出来,不被对方的情绪所控制。在共情过程中,保持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对方,可以应用先跟后带,上堆下切等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