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前,廉价机票,经济酒店就是我出门的标配。在旅途中的我对于金钱的概念强的让我自己都诧异,我就是喜欢抠着铜板去旅行,总是会雷打不动得购买冰箱贴这种低价位旅行纪念品而绝对不是什么名牌包名牌表。总觉得这样才够接地气,才能完美的诠释出旅游的真谛。这就是我所谓的穷游。
当然,我也知道一些旅游达人,时尚博主,他们中有些人的确在某一段时间挺有名气,出了书,接受了访问,被大家所熟悉。不过他们诠释出来的穷游让我不敢恭维:经常晒旅途中的自己,怎么用几乎可怜的钱,满足自己无限大的欲望。什么搭乘陌生人的车子,在陌生人家留宿等等。对于这些,我是从内心实打实地鄙视的。
不过,在三十岁之前,我坚定地奉行着艰苦朴素的旅行宗旨。旅游经费是固定的,深怕错过任何一个景点,觉得那样就亏大发了。不喜欢计划外的开支,会抱怨同伴对吃住行太讲究,害我超支,并且会耿耿于怀很久。不在乎,甚至说还蛮喜欢红眼航班,因为够便宜。我住过三次机场,对于机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觉得它既安全又干净,只是空调开得有点冷。我不在乎和同伴合买一份食物,觉得买多了浪费,这样挺好。难得住一次豪华五星酒店,开始纠结到底要怎么合理分配在房间的时间与趴趴走地观光时间。我像极了一群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市井大妈,可我觉得那样很有趣,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到了三十岁,我开始变了。
不再渴望住日本的胶囊酒店,也不再那么喜欢夜市大排档。甚至内心开始感谢起当初同伴的奢侈浮夸,才让我有机会长见识,才能变得不那么乡里巴人。看到好东西,大场面以至于不会像刘姥姥“哇!哇!哇!”般的滑稽可笑甚至是可悲。
面对朋友圈中各路神仙友人的各种出游照,各种精品秀,我开始重新定义起旅游的意义。
旅游的动机是什么?
有钱,有闲。缺一不可。
1、我在去年参加了一个韩国三地跟团游,五天来回的机票,食宿全包,费用是1300元,最后还用折扣券抵了20块钱。
我从上海最阴冷的冬季去到一个更为冰冷的四面雪白的韩国。什么叫自虐,这就是。
这样一个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它的景点人文,虽然我很用心的希望自己可以享受当下,但却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饥寒交迫和每日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加之N个购物店的逗留让一车的老老少少无不痛苦万分。
这就是典型的廉价团,靠着对游客的强制性购物来平衡旅行社的开支,导游的工资全靠威逼利诱和喜怒无常的脸来赚取。
虽然大家其实都知道价格决定一切,也都明白这当中的猫腻,却还是趋之若鹜,比如我。
体验了这么多年的艰苦旅行后,是时候开启享受式的体验之旅了。
我一直坚信,别人能够拥有的美好事物我也应该值得拥有。比如名牌包,比如豪华游。相比起十年前的自己,我变得贪婪不少。可那是好事啊!欲望是成功之祖!要说唯一的遗憾,那只能是我的开蒙有点儿晚。
2、廉价游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还有一种叫“零团费”的旅游团。虽然大家都会觉得这就是个坑,但还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前仆后继的追随着。
最近就有一个以香港回归20周年时装舞蹈演出为幌子的旅行团,团友们基本上都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以女性为主。她们大都热爱文艺表演,比如时装秀,名族舞,广场舞,唱歌等等。只要听到有演出,无论场次大小,都会积极响应。主办方忽悠这些阿姨们,说是能让她们在香港这座城市,站上国际大舞台,能有香港同胞前来观看,对于这种有关荣誉与机会的鼓吹,她们自然是开心的不得了。对于主办方承诺的只需支付来回高铁的费用,其他食宿全包,她们更是认定自己就是去演出的,顿时一个个都自我感觉好到以为自己就是大明星了。
但事实是,这只是旅行社再一次的换汤不换药,变向的一次零团费购物游。演出是临时搭建的铺着塑料纸的简易舞台,整台演出混乱不堪,百来号的团游们即充当了演员,又成了观众,真的是自演自导好不尴尬。
之后的四天,不是在各大珠宝店,保健品店,枕头店就是在去这些店的路上。导游的各种威逼利诱,各种谩骂侮辱,各种不管不顾,还时不时逼着阿姨们去购物商店的小黑屋见经理。然后就是有阿姨晕倒了叫了120,有人和导游店员起冲突了打了110,有队友因为旅行社的不负责任只能滞留在了珠海,有人买了两三万的珠宝发现是假的,那些买了数码产品的老人们回家才醒悟这些东西都是次品。总之,这是一次以荣誉而战,但以愤恨而归的香港澳门行。
不得不说,现在的骗局层出不穷,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明白天下没有白掉的馅饼,尤其是老年朋友们。
虽然价廉物美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毕竟大多数时间,一分价钱一份货才是真理。
何为旅行?
揣着钱,去潇洒,去看没有看过的风景,吃没有吃过的美食,离开常规享受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