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苹儿(茵草芳菲)

万二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西南部,是一座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于山腰之上的传统古村落,距县城约30公里。因其徽派民居与土屋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远眺酷似西藏布达拉宫,被誉为“徽州布达拉宫”。
相传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早由王姓迁入,取名“王村”;后汪姓迁入,两姓为村名相持不下,遂取“王”“汪”谐音“万”,又因两姓之争,定名“万二”,寓“万氏两姓和谐共处”之意。全村90%以上为明清徽派建筑,“无宅不雕花”,层层叠叠呈阶梯状分布,保存完好。

万二村,它不像西递、宏村那样精致,也不如塔川、阳产那样热门,而是以一种近乎原始、固执的姿态,藏在海拔800米的山腰上,像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布达拉宫”。
村口在最低处,抬头望去,整座村庄像被谁随手撒在了陡坡上,粉墙黛瓦层层叠叠,一直堆到云里去。石板路只有一米宽,左边是悬崖,右边是深宅,每一步都像行走独木桥。我犹豫着向左——后来才懂,这条岔路像极了万二村民的人生:一条通向外界,一条通向祖坟,哪条都不敢走错 。

可谓“一寸土地,一寸金”。这里的房子吝啬到“抠门”:两户之间的过道只容侧身,一户人家的厨房窄得不足一米,灶台对面就是床,翻身时膝盖能碰到锅沿。最夸张的是一块“巴掌菜地”,用碎瓦片围着,种几根马铃薯、三棵大蒜、两株辣椒,却郑重其事地修了石栏杆——后来才知道,这巴掌地原是一家四口的蔬菜,旱涝都靠它 。
村中一大户的门楣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透雕的“松鼠葡萄”栩栩如生,那葡萄粒粒鼓胀,松鼠尾巴翘成月牙;窗棂间,砖雕的“八仙过海”虽被雨水泡得发白,但何仙姑的飘带却还在飞。最绝的是一户后墙上的“石漏窗”——三寸厚青石镂空雕出“卍”字纹,阳光一照,整面墙像撒了一把碎银子 。

这里除了有少许游客,整个村子安静得仿佛能听见阳光晒在瓦上的声音。一位头上染霜的老妪,端着搪瓷杯,杯里浮着两片自家晒的南瓜干,眯眼看着天上飘过的白云。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时间在这里拐弯”——山外是2025年,山里还是1995 年。
我终究没拍到万二古村的全景。站在后山,镜头里总缺一角——不是被云吃掉,就是被树挡住。后来索性收起手机,慢慢走,细细看……四百年前,王、汪两姓先祖背着砖瓦爬上山,原本就是为了躲开尘世喧嚣。我又何苦追究为什么?就让这座“徽州布达拉宫”继续藏在大山深处,让每间老屋、每块门楣、每棵辣椒、每根大蒜,继续讲它的故事吧 。

万二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安徽省传统村落”,2019年又被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无疑,它是一座历史悠久、风貌独特、文化深厚的皖南山地古村落。如今,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转型。我真心希望和热切期待,万二村能走出一条具有徽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