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刘邦三杰之一杰,秦时区区小吏,碌碌无为。遇刘邦,则护之;及高祖为亭长,常帮之;后高祖为沛公,至咸阳,诸将皆强财,独何收齐书文,进言韩信,使信为大将,三获其益,刘邦称帝,论功行赏,何功最大,居一,对汉忠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奈何权势过大,高祖芥蒂,暴系之。终谥文终候,为冠群臣,声施后世。
萧何究有何过人特别之处,当时可使他一人剑履上殿,不趋入朝,现在依旧名扬四海,众人佩服?我认为是他的智谋,是他那大智若愚的做人处事。
其一,先见之明。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就多次袒护他,刘邦当亭长了,萧何就帮着他,刘邦当吏繇了,独独萧何多给了他两百钱。为什么?是因为萧何钱多花不完,还是他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区区小官何德何能竟然如此看重。非也非也,大智若愚。是因为萧何知道那刘邦是披着燕雀皮的鸿鹄,日后必有大作为,有翻云覆雨看心情的资格。不然不会这么帮助他。可见萧何识人,识有不同寻常之处但还没被显现之人,比如月下追韩信,可是对对方,对刘邦,对汉室省了不少麻烦啊。这一荐,一举四得,着实睿智,能臣又贤才。
其二:忠心耿耿。刘邦在外与项王对抗,萧何一直镇守关中,缺军给军,少粮补粮。从来没有晚过。这使刘邦解了燃眉之急,没了后顾之忧简直是刘邦的及时雨(刘邦牌及时雨萧何,你值得拥有。)。而且不管在哪种艰难的境地下,是高祖丢了还是缺粮少辎,萧何都没有想过要弃城逃跑,甚至依旧整理得井井有条。萧何明明动动手指就能让关西不再属于刘邦,明明可以在最危难的时候逃之夭夭,投降敌军以保全性命,可萧何伟大之处就是他没有这么做,而选择了在帐里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看似不知死活,实则聪明绝顶。之后还把自己家只要能拿动兵器的人都派去前线作战。其忠心日月可证,天地可鉴。以至于后来深得高祖信任。
其三,了解局势。萧何帮忙平定了淮阴候韩信,有五百人专门保护萧何。邵平告诉他,这便是祸端,有的人会怀疑您的忠诚,希望您不再受封赏,并且要自掏腰包的填补军队,以表忠心。萧何听了。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萧何就是下一个韩信,不仅以后的日子不好过,还有辱名声,莫名其妙的就落了一个反叛的罪名,不知道会不会比诛三族还可怜。其次,萧何的名声太好,百姓的心都依附着萧何,这样就造成刘邦的地位不稳了,于是有人劝萧何,要不让他多强抢一些平民的田地,买东西但不给线,就可以失了民心,让民众误以为萧何是一个土匪流氓,这样高祖地位就会稳当,不会再芥蒂萧何。萧何听了,太祖大悦。物极必反,过满则亏,有时候因为时局而做一些看似不明智之举,才是真的明智。
鼎力相助,收集秦书,推荐贤才,治理朝政,实乃万世之功。又忠心耿耿,大公无私,勤俭节约,为国为民,得能兼备,必然声施后世,一切褒义皆问之无愧。
“何为贤明?” “忠心,赤胆,舍生死。”
“可否具体?”“勤俭,爱民,得拥戴。”
“可否再具体?”“助皇,为国,淡名利。”
“仍是不解?”“萧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