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映旸
高考完的暑假,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和以前过的任何一个假期一样,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的程序,刷剧、看电影已经算是生活里最出彩的一大部分。身边的朋友都在朋友圈里晒着旅行,我忙着点赞,在九宫格里欣赏外面的世界。
七月底,还在等录取通知书的间隙,趁着父亲到上海出差,我邀上同学一起旅行。一切都是那么匆忙,订机票,订酒店,订门票,为了省下那么几十块钱,我们浏览了数不清的网页,却也乐在其中。
已经不是第一次坐飞机,心中仍然欣喜。望向窗外,我竟也像孩童时期一般看云卷云舒,想象着那是甜蜜滋味的棉花糖。灼灼的阳光刺眼,我也不恼,只期待着即将开始的旅程。
幼年到上海旅行的记忆早已残缺,可不知怎的,再次站在东方明珠,依然亲切。那时的我被父亲母亲拉到石阶边的斜坡拍照,尽管表情搞怪成了黑历史,却误打误撞成了珍贵回忆。玻璃栈道看不到玻璃,人头攒动,孩子们既兴奋又害怕的神态像极了那年的我,用力攥着父亲的手,也只敢轻轻试探性地用脚尖触碰。我笑着,径直走到栈道上坐下,还拉上惧高的同学和我一起拍照,俯瞰下的
黄浦江似乎更加震撼,哈哈,是啊,因为自己正悬在半空中呢。
原来上海的夜景真的就像小时代里的那样,略施粉黛便足以让人陶醉流连。每晚往返外滩的人流几乎就要占领整条马路,趴在好不容易挤来的栏杆,看东方明珠彩灯流转,小球转动大球,脑海里突然跳出从来只会一句歌词的旋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人声再嘈杂,灯光再绚丽,黄浦江边的建筑始终保持着姿态,拥着静谧的力量,从时代穿梭而来,这就是外滩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吧。
这里随处可见富有年代感的街道和古厝,青石板铺就的田子坊藏在曲折的小巷子里,一踏入便感别有洞天。有别于家乡永宁老街的浓浓人情,这儿的店面小巧精致,看似独立,却又完美地融入周围摩登的环境。相比之下,我更欢喜豫园。也许是喧嚣热闹惯了,一进豫园就有种想永远留在这儿的冲动。豫园的每一隅有花草,有林木,有池鱼,和风吹拂柳条,湖水荡涤鱼儿,豫园抚慰心灵。
印象最深刻的一站便是去到车墩的影视乐园。如同徐峥电影讲述的囧途一样,我经历了坐错车、找不到路、身体有呕吐恶心的反应出现,但却大有收获。
小收获也许是幸运地碰到两个不同的剧组在拍戏,近距离的见到明星,观察到剧组运作,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一步步走过谍战剧里熟悉的场景,中西合璧的洋楼,近现代摩登派的建筑,裁缝铺布行还有年代久远的汇丰银行,我好像正沿着历史的既定轨迹倒退,体会上海几十年来的厚重沉淀。
沿着铁轨穿过大街小巷,目送着火车渐渐远去,我感觉我的面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就是上海。时代没有怜悯上海,给这座不夜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无奈曾经繁华,却终是落下疼痛的尘埃。所幸,上海站起来了,裹挟历史踽踽前行。不去深究谁该为这段荒唐跌宕的岁月买单,时代使然,狄更斯相信,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都该为上海喝彩,这座集过去与现在于一体的城市活成了中国立足世界的名片,并正为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色彩。
遥遥忆起稚嫩时对上海的印象就是光鲜亮丽,真是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同样的风景,不同的我,品出了不同的韵味。这儿的风景独好,你那呢?不知名的朋友啊,你是否愿意和我分享你眼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