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有没有觉得,这三个阿拉伯数字在一起,很像一组台阶。
小时候,父母用一二三,来让我们停止哭闹。
学校里,老师用一二三,让我们明白,任何事物发展有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学习的三个阶段,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婚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好像任何复杂的事物,经过三个阶段来分析,立刻会变得清晰明朗,让我们明白当下在哪,接下来要往哪去,包括我们复杂的人生。
所以我们要趁不如意时,学会三个“悦己”,让将来的人生变得如意。
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
人活到一定年岁,遇到过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慢慢开始深刻领悟了一些道理。学会了拎得清事实,辩得明是非,急事沉着,大事冷静、小事不慌,总能以不变应万变,想到万全之策应对。
周国平还说:“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小隐于身,大隐于心,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利用这个时间和空间,去感悟,去学习,去思考。
沉淀自己是最好的升华;认清自己是顶级的智慧。最高级的修养是凡事靠自己,遇到问题不指责,不抱怨,只想办法解决问题。失意了不迷茫,失败了不沮丧,积极勇敢面对,吸取经验迎接下一次挑战。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是思想独立,人格独立,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曾负重前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尽才能甘来,受得了委屈才能撑大格局,容纳更广阔的天地。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人说:“敢于奋斗的人地上有路,勇于打破的人处处有路。”
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一生便是在不断地打破,不断地建立,最终找到了方向,建立了心学。
人若想超越自己,唯有躬身入局,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王阳明很小的时候,便对老师说:“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这句话奠定了他一生发展的路径。
为了寻找圣贤之道,王阳明有过一段“五溺”时期,也就是在五件事情上都迷失过方向。
在此期间,王阳明还根据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上演了一出“守仁格竹”,他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不仅没有看出任何道理,反而病倒了。
直到三十五岁那年,他因仗义执言,得罪了刘瑾,被发配到了贵州龙场。
内心激烈的冲突,终于在一天夜里,化身真理出现在王阳明的心中。
一声大笑划破夜空,是的,他悟道了。
他说:“向外物寻求真理大错特错,圣人之道就在每个人心中。”
正所谓:“打破外物,才见真空。”
纵观王阳明悟道的过程,就是一个破除外物,寻求本心的过程。
悦己:愉悦自己,身心自在
人说:“人在社会上打拼,为了让自己没有污点,难免会为人情名利所累,但是懂生活的人,会把身心的自在和愉悦放在首位。”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既然人生不完满,索性自在度余生。
在北大,季先生是有名的教授,在生活中却像一位洒脱幽默的邻里。
《清华园日记》的出版便是最好的证明,日记中记录了季先生上大学时的一些想法和情绪,其中不乏过激的言辞。
出版时,出版社考虑到季先生的形象,建议做适当的删减。
季先生却说:“一字不改,一句话也不删,我不是圣人,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一直率的举动,赢得了一致好评。
做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做喜欢的事,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今生不虚此行。
身心自在,才见本来面目,才觉皆大欢喜。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烦恼,痛苦或是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人不是战胜痛苦的强者,便是屈服于痛苦的弱者。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再不顺意的生活,微笑对待,就是胜利。
人生可以无数次的跌倒,但绝不可以在跌倒后迷茫。学会用微笑面对未来。
给生活足够的热量,让它充满温度,虽说一份情会随着时间而平淡,但一颗心却可以铭记到永恒,时光可以带走美丽的曾经,却难以覆盖一份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