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让我爱不释手,想要一直读完它们,总共四本,这是我开读的第二本。一样的有趣生动,在故事娓娓道来的过程中,把复杂的经济学浅显易懂的呈现在你我的面前。阅读的时候,试着写出每一章的核心内容,抄下有趣的故事,或者经典句子,或者对你有启迪意义的句子。
什么是魔鬼式思考?
换一种角度、换一系列机制、换一份期待去思考。思考时需要抛却好恶、盲目的乐观或刻薄的怀疑。
魔鬼经济学1、2构建在较为简单的几个概念之上:
一是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础。了解动机,或者解读动机,是看懂并解决问题的关键。二是懂得要衡量什么、如何去衡量,能使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些。没什么比数据的纯粹力量更能有效地拨开层层迷雾、化解矛盾了,尤其是针对能激发情绪的热点话题。三是传统认知常常是错误的。盲目接纳这些观点会导致粗糙、破败甚至危险的结果。四是相关并不等同于因果。
难以做到魔鬼式思考的原因?
一是人们很容易被政治、知识等偏见蒙住双眼。人们还习惯于从众。二是大多数人都太忙了,以至于无暇重新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甚至连进行任何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据报道,萧伯纳曾说:“人们一年最多思考两三次,而我每周思考一两次便享誉国际了。”我们也试着每周思考一两次。
*魔鬼思考第一步,不要为自己的无知感到害羞……
一、承认自己不知道。
你若不承认自己不知道,那几乎就不可能学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无处归咎自责任”自杀理论,当你的忧郁并无可归咎的外在对象时,你才更有可能自杀。
学习的关键是反馈。没有反馈是很难学到任何东西的。即便有了很好的反馈,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但没有反馈,一丁点儿都学不到,你会永远犯同样的错误。
下次当面对不懂的问题时,请直说“我不知道”。还可以加一句——“但或许我可以找到答案。”
二、你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说连承认自己不知道都需要很大勇气,那么请想象一下承认自己连正确的问题都不知道会有多难。但要是你问了错误的问题,那很有可能答案也是错的。
不论你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确定你不是在专攻动静较大、吸引你注意力的环节。在你倾入所有时间和资源之前,恰当地定义问题至关重要,若샽“重新定义”问题则更佳。
魔鬼式思考的两个经验:一是有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重新定义问题,然后不断优化策略,敏锐地分析问题的核心,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二是关乎我们接受或拒绝接受的极限。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各种障碍——身体上的、经济上的、时间上的等等。有些无疑是实际存在的。而有些则纯粹是虚无的——对某种系统功能的期待、哪种程度的改变算“适度”,或者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下次当你遇到障碍时——请仔细考虑忽视它。解决问题已经够难的了,如果你事先就判定无法做到,那就是难上加难了。一句话,不要给自己设限。
三、真相在问题的根源
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通常不那么直接、明显或易被感知。魔鬼式思考,意味着你要竭力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解决它。即便是找到问题的根源,你也有可能依然停滞不前。偶尔天时地利人和,那时你将得到极大的回报。
四、像孩子一样的思考
孩子们有百折不挠的好奇心,且相对而言少有偏见。因为他们知道的很少,不会像成人一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不见事情的真相。而这在解决问题时是个极大的优势。成见会使我们拒绝很多可能性,只因为它们看似不可能或者不舒心,只因为它们感觉不对劲或者从未被尝试过,或者只因为它们看上去不够深奥。所以当你试图解决问题时,去感受住在自己心里的那个小孩,真的会有效果。一切都始于浅显的思考。魔鬼式思考意味着浅显,而非深奥。比如牛顿:“解释大自然的全部,对于任何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来说,都相当困难,与其用推测的方式解释一切,却对每一件事都无法确定,还不如确定一件小事,把其他的问题交给后人解决。”
结论是,问小问题比问大问题要好很多。原因是:
1.小问题因为其性质而更少被提出和研究,甚至可能从未被提及。它们还是处女地,等待着被真正了解。2.因为大问题往往由大量错综复杂的小问题构成,所以从大问题中的一个小处着手比揣测宏观答案更能带来进展。3.任何一种改变都是艰难的,但在小问题上带来改变的可能性,比在大问题上要大得多。4.想得太大,从字面上就意味着缺乏精确度,甚至是猜测。当你问小问题时,或许重要性降低了,但至少你更确定自己在说什么。
儿童式思考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浅显思考。
原则二、别畏惧明显。
你若愿意挑战显而易见的东西,便会问出很多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原则三、追求乐趣。
孩子的惯常行为:寻找乐趣、浅显思考、不惧惯俗。
五、爱吃糖的孩子
了解一个情形中针对每个当事人奏效的诱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你在试图寻找某个特定情形中的有效诱因时,仔细观察上述差别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常说:别听一个人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在任何问题面前,找到奏效的诱因极为重要,而不能用你的道德准则来揣测。关键在于少去思考那些假想中的人的理想行为,而多去关心真的人和实际的行为。那些真人的行为更加难以揣测。
关系框架
每当你与另一个个体进行互动时,不论是你最好的朋友还是从未打过交道的政府机构,都会进入某种框架。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这些框架中游走,根本不需要思考其界限。我们习惯了在不同框架中产生不同的行为,也懂得诱因在不同框架中运作方式也不同。一旦弄乱框架便很容易陷入麻烦。不过若能使一种关系在不同框架中转换,那将会产生极大的效力。不论是通过微妙的暗示还是具体的诱因,很多问题,两个人的或是两亿人的,都能通过转换双方关系的互动框架得到解决。
我们并不是说每个问题都能通过转变框架或机智的诱因来解决。找到有效并能持续奏效的诱因异常困难。但我们一直以来设计、分析诱因的经验告诉我们,最佳的实现愿望的方式便是善待他人。善意几乎可以把任何一种互动推入合作框架。
所以,设计正确的诱因机制固然不易,但这里有一系列简单的法则,通常能把我们指向正确的方向:
1.找到人没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说关心什么。
2.选用对对方来讲有价值,而对你来讲开支小的诱因。
3.注意人们的反应,如果这反应使你惊讶或沮丧,从中学习并尝试不同的方法。
4.尽可能地制造化敌为友的转换框架。
5.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这样做正确”而去做一件事。
6.要知道,总是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和你的系统做游戏,用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打败你。请你为他们的机智喝彩,而不要咒骂他们的贪婪,哪怕这样想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疯掉。
六、高级诱因机制课程所罗门王和大卫李罗斯有什么共同点?
教你的花园自除杂草。或者说制造分离均衡的方式。
七、如何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
试图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时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步是要领会,比起事实和逻辑,对方的观念更多的是基于空想和从众心理。所以,你要如何才能建立确实能够改变一些观念的论点呢?
与我无关,都是为了你。
每次当你试图说服他人时,请记住,你只是论点的制造者,对方的意见才重要。你的论点或许无可辩驳,逻辑无懈可击,但如果没有给对方带去共鸣则丝毫不具意义。
别以为自己的论点是完美的。
如果你提出一个承诺各种收益却不用分文成本的论点,对方是不会买帐的,也不该买账。
要肯定对方论点中的合理之处。
对立的观点总是有价值的。你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并强化自己的观点。你或许对自己的观点倾注太多而无法相信这一点,请记住: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盲目。再者,如果对方认为自己的观点被忽视,也不太可能用心与你交谈。
把那些辱骂留在自己心里吧。
为什么你该讲故事?
故事能描绘出全貌。它利用统计等数据带给对方程度和规模的意识,没有数据我们便不知道故事与大局之间的关系。一个号的故事还包括时间的推移,从而展现事情的恒定性或变化程度;没有时间范围,我们便无从判断面对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还是不规则的暂时现象。而且故事能铺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展现导致某一状态的各种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结果。
故事的价值:它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所以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每个故事都有无数种讲述方式:叙述与数据的比例,节奏、流程和语气,叙事弧以及你在故事中的“切入点”,如伟大作家和医生契科夫所述。
八、放弃的好处
放弃就是失败的标志?也许它只是意味着暂时的挫折。
沉没成本。你在一件事中投入的时间、金钱或血汗资本。
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我们更应该关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你在某事上每花一分钱或一个脑细胞时所放弃的利用它们的其他机会。如果你在行不通的项目、关系或思维方式中停滞不前,同时机会成本大于沉没成本时,就可以考虑放弃了。
决定目标是否难以实现就已经占了这场战斗的90%,何时努力何时放弃,这是个价值连城的问题。
或许就是那一系列的放弃造就了丘吉尔的刚毅,使他能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坚持到底。他已经知道了什么值得放弃,什么值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