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学期将尽,期末考试提前两周进行,因本学期当中经历学生分流、多次送课、听课、优质课评选、外出学习、以及学校的各种检查、比赛、活动、大会、小会……耽误了许多原本该好好上课的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考试提前,身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竟也觉得手忙脚乱,几度抓狂。
我拿到四五六年级的语文试卷仔细分析了一下,满分100分的试题,课本基础知识比重大得惊人。五年级的作文仅仅占25分,课内约45分还要多,接近百分之五十。课外阅读不足20分,且难度不大,涉及课外积累的成语6分,倒是多数学生没掌握往的,从上到下大力提倡的古诗词积累竟没有涉及,语言训练不满10分。从出题的方向来看,尤其注重课文基础知识,而较少涉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据我所知,去年六年级毕业调研考试的试卷中,课本基础知识原题不足30分,古诗词积累占到25分。而到了初三,120分的试卷上,能看到来自课本的试题也仅12分,由此也是可看出语文教学的一个大方向,高考试题更是涉及大容量、高难度的文字阅读与经典诗文的积累。
但不知在本学期这种试题下考出的小学生,将如何适应中学的学习与考试?
不敢妄言应试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诟病,只觉得在这种唯课本为尊指挥棒下,使我们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更不知何去何从。基础知识固然不可丢,但陷在课本中的狭隘的语文教学必将把孩子引向语文学习的死胡同。既然是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出题的导向上就应该是科学而明确的。
我们一方面提倡大语文,大阅读,重积累,重运用,重能力,一方面又只用课本上犄角旮旯的知识碎片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评判老师的教学成绩,且将教学成绩直接挂钩教师的工作业绩,决定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等。一方面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另一方面又要用模式化的作文结构,华美的词句,整饬的语言,完美的开头和结尾来给作文打分。这种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做法,无疑是费时费力而无效的。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成绩的假象一般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确实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不读课外书,考试成绩经常很好,而一些经常读课外书的孩子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因为小学语文考试卷一般都是紧扣教材,通过反复训练,孩子会在卷面上表现好成绩。事实上,如果不关注阅读,抱着教材学语文,孩子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期末成绩出来之后,果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平时课堂上较活跃,课下读书较多的孩子,成绩并不太好,反而是那些较踏实听话的孩子考得倒不错。当然,每一次考试都会暴露一些教与学的问题,譬如孩子的学习态度,存在的知识漏洞,答题技能与书写习惯……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如果注重了课外阅读与积累,必定会减少课内知识的训练与巩固;同样,在写作中注重了语言的生成生长与思维的训练,必定会少了应试作文下的套路与标准。当然,前者是长效的、缓慢的、以学生发展为虑的,后者是短视的、迅速的、急功近利的。同样,前者是难做到的,后者则较为容易。除非我们不想,如果愿意,尽可以一学期抱着一本教材反来覆去地教,用各种题目去训练,就会使学生在这种只注重课本基础的考试题中得到好成绩。
我把同年级6个班语文做了个简单对比分析,全年级平均分为77.77,其中我们班60人中达到优秀的最多,约有42人,较少的一个班级是64人中达到优秀31人。虽如此,大多数孩子没考出他们应有的水平,与我的要求相差甚远。且我们班不及格的情况也是最严重的,有7人之多。在7个不及格的孩子中,不排除几个智力和自身基础问题,却也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关注学困生,除了鼓励帮助他们,更应从指导他们阅读开始,希望读书能开启他们萌动较晚的心智。
答应孩子们,如果全班平均分达到85,我将会用剩下的两周带他们疯狂读课外书,尽情玩耍,去操场做游戏,教他们的学写诗。可是,对不起,我们的平均分是78.1,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学课本上的知识。读书、写诗、做游戏,我们只好慢慢来。愿我们能从夹缝中挤出点时间,不委屈你们,也不委屈老师。
晨曦微现,孩子们已陆续进校,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安静的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