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每天能够安静地去读读书,听听樊登对书的讲解。相比较之下,发现心态在逐渐的改变,与之前所认为的读书有着很大的变化。
之前读书的目的很简单,有理有据的去说服别人,总是希望立于不败之地,或许这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机会。而现在呢,成败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所看、所思、所想能够真正地用在现实的生活中。
很多人都认为是在讲道理,严格意义上来讲确实无法回避这个现实的问题。很不幸的是,并未发现,自己所思想、所想、所受在一点点的实践者。在别人的感受中,只能感受到道理,而对于自己来说却是发现自己的改变,这或许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收获。
我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说:“人类与其说是理性动物,倒不如说是倾向为事物寻找合理解释的动物。我们渴望合理的解释,我们希望身边的世界合乎情理,我们不清楚失败的原因,但我们喜欢那种洞察一切的感觉,我们喜欢找到也说得过去的解释所带来的的安慰。”
当闭上眼睛去感受这句话带来的震撼时,好像这句话已经概括出了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在我看来这句话将之归结为人性更为贴切。
无论我们与谁在一起,无论谈论什么,谁又敢轻易的承认自己的无知呢?即便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说过的话,持有的观点,在输出过程中,总是要换一个人称去作为主体,即便是错了,也跟自己没有关系,如果是对了,证明自己所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看待事情或者人的时候,其实并不能客观公正地去看待。比如一个人成功了,就会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所以要大力倡导,要努力追赶;如果一个人失败了,就会墙倒众人推式的进行评判、进行扼杀,生怕沾染上一丝,导致自己跟其有同样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去思考上面的话,是不是会深有同感呢?
很多人不喜欢听别人讲话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可以炫耀的资本,所说的没有什么可行性;当一位公认的名人、学者、大师说同样的话时,是不是又是另一番感觉呢?
如果没有记错张萌在《高效能的人生》一书中,多次提到:每一位高效能人士,都是从小白做起的。就跟科比曾说过:“没有人知道洛杉矶的四点是什么样”一样。
当没有光环照耀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都会被质疑,甚至被唾弃,因为所做的一切不能证明是有效的;当有一天光环照耀时,即便是说上一句很肮脏的话,甚至都能被赋予一种有含义的解读。
对于我来说,归其一点——人性。如同自信与自负一样,一字之差,就看放在谁身上,也仅此而已。
对于自己来说,信奉一点,无论别人如何看我,是小白也好,还是大师也罢。我仅仅是践行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至于是否被人认可,或者被人唾弃,那是别人的事情。
当然了,自己也不是圣人,面对唾弃时,也会愤怒,也有拉开架势想干仗的时候,也有想敲击键盘迎战的态势,因为我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每当遇到那个时候,会对自己说——又骄傲了。
俞敏洪老师在演讲中,这么讲到过:“今天我能站在这里能讲新东方是如何做成功的,当有一天新东方失败了,我同样可以站在这里讲,我是如何把新东方做砸了的”每个人的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向上看是奋进的人生,而向下看确实赤裸裸的人性。
很多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让读者读下去。而自己,写作的目的在于历练,在于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认可的人会赞同,不认可的人会唾弃。但对于自己来说无论是赞同也好,还是唾弃也罢,那都不属于自己。
自己经常调侃自己写的内容,错别字这么这么多,下次一定要注意错别字的出现。自己从来不会去质疑自己所表述的内容的好坏,也不去质疑自己所表述的内容。很简单,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表述的真实情感,并不是为了迎合读者而写。
或许没有人点赞,没有人关注。其实这些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了,这也是经历了一段时期想清楚、想明白的,期初也是很在意点赞的数量与关注的数量,然后开始找自己与那些大神之间的差距。
发现那时候的自己很累,为了做某事而做某事,就忘记自己的初衷是什么了,自己的初衷就是为了锻炼自己,既然是锻炼,就需要一个过程,或许在某个时刻就会突然醒悟呢?前提是自己依旧在这条路上,否则不会去醒悟自己与别人的真正差距在哪里。
就如题目所说:向上看是人生,向下看是人性。人心向上,人性向下,莫用人心考验人性。即便知道再多的道理,不去实践,不去做做看,这些道理到底为什么是道理,是无法真正的懂得的,很多事情也都是都是需要自己领悟后,知道事实是什么。
人也是这样,只有真正的交往之后,了解之后,对其才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判断对于自己来说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