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指蜀汉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为兄弟;“义”,旧指忠臣义士。“三国”,时代名,继东汉后出现的魏、蜀(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起,到280年吴亡止,共历六十一年。一般也把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的建国前的历史划入三国时期。(《辞海》)
“桃园三结义”是传说。《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这是传说典故。万厉《平原县志•平原八景》旧传:“三义停骖,一曰霞衬桃园”记述:“以先主、关、张流寓兹土故云。”乾隆《平原县志•平原八景》旧志云,系旧传:“三义停骖,一曰霞衬桃园”记云:“西北十五里桃园村,为蜀汉先主官兹土时,与关、张结义之所。”以上传说,不足为据。今平原县三塘乡桃园村“村名的来历:明、清,北京至济南的驿道由此通过,设桃园站,逐形成村,以站名村”(1993年版(平原县志•行政区划))。《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才是历史真相。
刘备有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雄心大志。《三国志•诸葛亮传》:“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汉”,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贼”,指曹操,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意思是,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比喻有我无你。(百度“汉贼不两立”)然而,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三国志•先主传》)。“汉昭烈皇帝,所与共兴复王业者三人……以汉贼终于两立,王业安于一隅。”刘备与共兴复王业者,未能收复中原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天下三分,国家分裂,“使忠臣义士长叹息流涕于千载之下”。刘备“王业安于一隅”,以贼告终。
因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又是蜀汉开国皇帝,特别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严重影响,于是三义祠(庙)屡建屡费,桃园三结义的传说广泛流传。万厉《平原县志•重修三义庙记》:“平原西北十五里,故有三义庙尚存。后平原人改建庙于县之南城外以便崇祠。”解放后,三义庙拆除,改建为南关小学。今城内龙门小学,即是三义庙故址。
王玉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