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这是一首几乎所有中国人自小便耳熟能详的五言古诗。
据明朝胡应麟《补唐书骆侍御传》记载,这是骆宾王七岁所作。
宾王生七岁,能诗。尝嬉戏池上,客指鹅群令赋焉。应声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叹诧。呼“神童”。
犹记得当年学习这首诗,老师和课本告诉我这首诗通过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生动描写了鹅的形神。
许多年过去后,学习了古诗文吟诵,再读此诗时,已觉跟从前大不一样。
这首咏鹅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
古人作诗所为何事?托物言志。无论是咏梅、咏竹还是咏石灰,古人几乎每咏一物便是言志。
古人接受的是完整的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从小培养人的志向。
什么志?儒士之志。
那是什么志?首先是做人的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古人热爱梅兰竹菊之类,都是说做人的品格。
还有什么志?济世安民。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那七岁的骆宾王作为一个孩子言的是什么志呢?
首先,这首诗所咏的对象——鹅。
从王羲之开始,鹅便进入中国文人的意象。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叹息终日。山阴县玉皇观有个老道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书的《黄庭经》,但右军大人名满天下,又怎会卖一个老道士的人情?幸好他得悉王羲之爱鹅,遂精心调养一批良种白鹅,每日於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王羲之终於“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十分惊喜,便想要买下白鹅,道士说:“你只要给我写一篇《黄庭经》,我就将这些鹅悉数相赠。”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欢喜异常。这篇书法世称右军正书第二,后人更是由於这个典故,便又将《黄庭经》称作《换鹅帖》。
王羲之为什么爱鹅。
鹅有四德,一曰高洁,全身雪白,如君子品格不可玷污;其二,昂首挺拔,向天而立,独立而向往天道;其三,姿态优雅,如君子不失礼仪;其四,叫声洪亮,勇猛顽强,正如君子大勇无惧。
鹅象征着君子的品格操守。
到这里,便可知七岁的骆宾王通过这首《咏鹅》所言之志了。
这首诗一开篇便是模仿鹅的亢鸣,“鹅鹅鹅,”便是一股舍我其谁的气概。紧接下来“曲项向天歌”,哪怕是弯着脖子也是向天高歌,向上之志,淋漓尽致。“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浮在清澈绿水上,鲜红的掌优雅的划开道道碧波,一片清净高洁之意。
七岁的骆宾王从小便立下君子之志。而后他虽历经坎坷曲折,但一生始终气骨高洁,志向远大,且才华横溢,文采焕然。
记得幼时,这首诗排在语文小学一年级学,当时老师和课本更多的是从描写生动和生活情趣来讲解。若今天的老师或父母能从培养孩子的志向,于此诗更近一步,便是对孩子真正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