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拉宁以旁观者的事身份,通过对柳比歇夫的日记进行分析,发现了他这一生的秘密。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的更好。
柳比歇夫,他的人生是令人惊叹的一生。他生前发表了70了来不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他学识渊博,一生干了那么多事情,最后几十年,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他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他的工作法简直是一个创举,时间统计法。
他每天会有几分钟的时间记录下他时间的花费,到月底会用2-4小时左右做一个月底小结,画一些图表,到年底会用17-18个小时,做一份年度总结。
其实柳比歇夫他每天的睡眠要10个小时,然而他纯工作的时间可以达到5个小时以上,这5个小时是全神贯注做学术研究,没有一丝掺杂。假如你是对自己工作时间有过纯粹的统计,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了,柳比歇夫的工作比有的工人还重。
柳比歇夫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
柳比歇夫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他始终忠于他年轻时代的选择和理想。他对自己非常严苛,近乎像修道士一样的生活,对生活当中只保留必需品,在某种程度上他获得了一种自由。
然而他身边的人却是世俗的,跟着他受了不少苦。其实以柳比歇夫的身份和学识,有很多的机会曾经向他递来了橄榄枝,比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一些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
他把这些晋升的机会留给了那些追求世俗上所谓的住豪华房子的人,对于他而言,生活中必须品就足够了,他经常会感叹,生活中竟然会有这么多不需要的东西,在一所豪华的房间里,连一个门把手都可以极尽奢华。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的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真实的收获。柳比歇夫把时间当成金钱总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最后计算出了自己向目标前进多少。
当柳比歇夫的儿子去世时,他是非常悲痛,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依然坚持完成工作,把悲痛的时间留在家务这一栏当中。
他不放过任何的微小的时间,哪怕半小时,这种对于我们是零碎的时间,但是他却可以充分利用,比如用车上的时间去读书,在会议上同时演算习题。由于他从不把半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情。
他不期待外界的赞扬,他学会了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他是拿着秒表监视着自己,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的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一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1967年他已经77岁
俄文书共读50本
英文书共读2本
法文书共读3本
德文书共读2本,
七篇论文复印。
而英文就是他是用零碎时间学习的。
对于柳比歇夫来说,他的时间从来不会不够用,对于专心致志只做一件事的他来说,他的时间似乎真的比别人多,这都要归功于他的秘密———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