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太后一时头脑发热,在主战派大臣的鼓动下,同时向西方列强宣战,结果造成八国联军侵华,京津不保,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西逃。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慈禧太后为何非要逃到西安?难道去别的地方不行吗?
还真不行,西安是当时清政府最合适的“避难场所”。
其一:清政府对南方诸省的控制力已经很弱。
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捻军起义以来,清政府传统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无法镇压,清政府被迫鼓励汉人地方团练武装协助镇压。
汉人武装力量的崛起,提高了汉臣的话语权。洋务运动的开展,更是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南方诸省相对于北方接触了更多的新思想和新生产方式。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力量的“摧残”,清政府对南方诸省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弱。
甲午战争失败后,堂堂大清国竟然被撮尔小国日本打败,“千年一败”引起了国人的深思,清政府的威望也直线下降,离清朝中央政府较远的南方诸省对清廷也不再“言听计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南方诸省采取“东南互保”的方式,拒绝参加对外战争,结果北方八国联军和清军打得热火朝天,南方却仍然太平依旧,贸易往来络绎不绝。
这种情况下,南方并不是清政府“逃难”的合适地点,南行不通,慈禧太后只能选择西行。
其二:长江流域容易遭到西方列强溯江而上。
历史上,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遭到的攻击大多来源于北方,而近代以来,大多威胁来源于东南沿海,这也是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容易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鸦片战争,英国看林则徐在广东地区有准备不好打,直接北上威胁清政府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是直接攻破京津。
慈禧太后没有去南方,除了朝廷对南方诸省的控制力度很弱,还因为南方诸省容易遭到西方列强的威胁。
所以,南方以及长江流域都不是慈禧太后躲避西方列强攻击的好地方。
其三:西安离沿海远,且有黄河、潼关之险,腹心之地不易遭到西方列强威胁。
排除了南方,排除了长江流域,清政府能躲避的只有西北地区了。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西安地处版图腹心地带,距离沿海远,北方距离沙俄也远,而且四周山河险要,更有利于摆脱西方列强的追击和威胁。
西方列强难以威胁西安,清政府在谈判中就有了更多的斡旋余地,清朝中央政府也能暂时安顿下来。
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最好的“避难”选择地就是西安。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晚清大变局》,《清史稿》,《慈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