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昨天的话题,我有时困惑到底内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哪个好?是天性的问题吗?天性倒不是,很多还是后天的环境造就的,到底是无忧无虑成长,还是心事重重地成长,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都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后面这个问题不会困扰我,但主要是第一个问题,正在探索中。自己的感觉是虽可以内向性格,但一定不要心思太过复杂。
昨天说的那个女生朝着内向性格发展,平时不和老师交流,也很少在课间和同学交流、玩乐。课间经常去楼下找她妈妈。也开始变得有小心思。她也很在乎成绩,有一道题做错了,跟她妈妈说是老师改错了,让她妈妈来找我。结果她妈妈知识面也很小,被她这么一说,就来找我说扣错分数了,我才分析给她妈妈听。
今天女生有完成数学作业,课上我检查作业。平时不开口的她竟然开口举报她同桌没有完成作业,是来到学校才补一点的。还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因为课堂时间的关系我也不想说她什么,但我不赞成她这种行为。结果在评讲题目时她自己是走神的,很多题目做错了她都不知道,也没有改。等到收起来批改,我才发现这一现象。这女生可能以为别人总要批评她没有完成作业,她有完成就了不起。
看着她的一步步成长,我越来越有心无力。我向她妈妈反映这问题,要关注她的心理健康,但她妈妈也不以为然。我突然就像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一样联想到“变了质的东西”。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变质的食物或东西,我们该怎么处理?是不是马上就扔了?还是等着她腐烂后扔了它?可她不是一个物件。
或许我的看法太过悲观。但对于教育,我确实蛮头疼的,如果是我,我又能如何做呢?
或许我们不能以一个孩子的小时候的成长来否定或判决一个孩子的未来,毕竟未来那么变幻莫测,假如她遇到一个好的契机和一个好的挖掘者,她的未来说不定很别致。但愿吧,她的家庭因素不要给她太多限制,期盼她的未来有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