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家庭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并非给我们留下多少钱,或者给我们决定专业,或者不允许我们在大学前恋爱。他们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思维模式的形成。
第一个就是关于自我评价:我们的自己的评价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还是外界对我们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了“我是否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的情绪是开心还是难过”、“我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等对个体的心理存在至关重要的方面。父母如果喜欢控制孩子,喜欢用评价、批评、苛责等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很可能即使在长大后,还把对自我的评价建立在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评价上。这样的孩子或许会浮夸,或许会很有表演欲,或许会虚荣,但是,他们其实很难在这些行为中收获乐趣。他们真正想看到是别人的关注和赞叹。
第二个是关于责任感:我人生中和生活着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会有人帮我来处理和决定吗?我认识一些在生活这很善良和温和的人,但是这些人中其中的一些人有一些很明显的特点:责任心不抢,做事不主动。这些人也经常会有一点点拖延症。这些人的父母或许也是很温和,很善良,但是就是这些温柔和善良,让他们习惯了给自己孩子决定和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以至于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觉:这种事情是我爸妈会做的,我等着就好。而这种心理倾向也会延续到成年。即使这个时候,父母已经不在身边。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做事情一般不怎么主动,他们在工作、生活、情感、闲聊对话等这,他们都偏向于被动等待别人主导和主动发起。
第三个是关于解释模式:解释模式简单说来就是我们是悲观还是乐观。 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不是由他的人生是幸福还是痛苦决定的。相反,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决定了他的人生是痛苦还是幸福。一个乐观的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他们还是能够在不幸过后迅速反弹上来:不幸越大,反弹越高。而那些悲观的人,即使别人认为他的人生很美好,很幸福,他还是会觉得自己各种地方不如意。
我们去解释一个事情的时候,通常会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a 持久性。这个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还是会一直存在的。
b 个体性。这个事情是只发生在我身上,还是所有人都会遇到。
c 我的决定性。这个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是我能控制和改变的吗,还是我对它无能为力。
举例,乐观解释:我腿摔断了。
a 腿断了会好,过两个月我又能愉快地玩耍了。
b 受伤不是我一个人会遇到的事情,这世界上还有天生就截肢的。更别说李连杰大大小小骨折过170多次。
c 我腿摔断是我当时太不小心了,下次小心点就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举例,悲观解释:我老公刚刚没理我。
a 他这几个月都不怎么理我,我叫他也经常不应,昨天发他短信也有3条没回。
b 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啊!!!别人嫁个老公就那么好,我嫁个老公就天天受苦受累,做这么多事情还被老公嫌被婆婆嫌!
c 我怎么办呢,孩子都有了。骂他又没用,说多了他更嫌我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