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乡野行:以青春之名,赴一场红色与希望之约

      当7月8日文艺汇演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声还萦绕在石脑镇的上空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场始于7月1日的三下乡之旅,早已不是简单的实践任务。作为支教组的一员,我们带着团扇上的颜料香、防溺水课堂的叮嘱声、AI宣讲的新奇感走过八天,而那些藏在红色宣讲里的信仰、调研途中的烟火气、文艺汇演的欢笑声,才是这个夏天最深刻的印记。

    支教组的任务充满了新鲜感——带孩子画团扇、讲防溺水知识、做AI主题宣讲。7月6日晚,当我们把一沓素白的团扇和颜料摆在石脑镇文化广场时,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五年级的小男孩攥着画笔迟迟不敢下笔,小声说:"我画不好。"我拿起他的手,和他一起在扇面画了朵简单的荷花,他突然抬头笑了:"原来画画像种田,敢下笔才能长东西。"后来在团扇的记录里,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瞬间:九岁的的婷婷在扇面画了红色的五角星,说要送给"讲红色故事的老师";留守儿童画了全家福,团扇边缘写着"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那些原本素净的团扇,渐渐成了孩子们心事的画布,也成了我们与他们沟通的桥梁。

      防溺水教育则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带着救生圈模型走进文化广场,用动画演示溺水救援的正确方法,还编了口诀:"河边不去、陌生水不碰、遇人落水喊大人"。但真正让孩子们记牢的,是梅江村张爷爷的故事。张爷爷是村里的老党员,曾救过三个落水孩子,他讲述时,指着自己胳膊上的疤痕说:"生命比疤痕金贵,你们要懂得护着自己。"

      AI主题宣讲是最意外的惊喜。当我们用平板电脑展示AI绘画、语音转文字时,孩子们的惊叹声差点掀翻屋顶。印象深刻同学们瞪着屏幕里自己画的"会飞的羽毛球拍",突然说:"我以后要做让羽毛球拍更厉害的AI!"原来梅江村很多家庭靠做羽毛球拍谋生,孩子们对这项手艺有着天然的亲近。

      虽然我在支教组,但每次跟随调研组调研从梅江村回来,都会围坐在一起分享见闻。说梅江村的早晨是被羽毛球拍的敲打声唤醒的,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着碳纤维球拍框,老人坐在一起缠线、贴胶,手指翻飞间,粗糙的材料就有了灵巧的模样。          7月4日,我跟着调研组去了梅江村。78岁的刘奶奶正坐在屋檐下给球加固,她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上,手里的动作却一点不慢。"这活儿轻省,一天能赚50多块,够买降压药了。"她说着,指了指墙上的养老金领取记录,"政府每月还给发钱,逢年过节有人来看,比以前强太多。"但她也有愁绪:"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孙子跟着我,就怕他学不会这手艺,又考不上学。"

        这样的细节在调研笔记里随处可见,那些被碳纤维和胶水浸润的双手,不仅在赚外快,更在编织着生活的希望。调研组后来写的报告里有组数据:梅江村60%的家庭靠制作羽毛球拍增收,平均每月能多赚800元,而老人们的养老金和医保覆盖率,这几年从70%涨到了98%。数字背后,是政策温度与生活韧性的交织。

      宣讲组的活动始终带着鲜明的红色印记。7月6日,他们走进石脑中学,讲《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里的故事。当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共谋发展时,台下的学生们眼睛发亮。有个男生举手说:"我以后也要回高安,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把家乡建设好。"防溺水宣讲时,宣讲组还带来了贴心的礼物——为孩子们准备的运动鞋。

        7月8日的文艺汇演,是这场旅程的完美收尾。当支教组的舞蹈《像你这样的朋友》响起时,大家跟着节奏摇摆;歌曲《新征程》仿佛带我们回到了石脑中学的大讲堂;红色朗诵的声浪里,我看见台下的大家肃然起敬。最动人的是当《江西财经大学校歌》响起,我们这些来自江财现经管的学子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而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铺开,全场人合唱,朝阳把所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一刻,红色的信仰、青春的朝气、乡土的温情,在歌声里融成了最动人的画面。

        这场三下乡,早已超越了"实践"的定义。它是团扇上未干的颜料,是防溺水口诀的余音,是羽毛球拍上的胶水痕迹,是合唱时眼里的光。我们带着红色的理想而来,带着乡土的馈赠离开,而那些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天,开出属于中国乡村的、更灿烂的花。

   

(图为文艺汇演结束全体队员大合照)

                                                            龚奕莹

                                                    2025年7月18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