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刚入夏的时候,我买了一把蕉下的小黑伞。大家都知道,这个牌子的伞卖到一两百的价格很正常。
到货以后,部门的女同事纷纷称赞伞的颜值高,男同事却一致认为不值,说这就是在缴智商税。
确实,现在几十块一把的伞选择很多,质量也好。选择这个品牌也是因为看它广告宣传说采用了科技型涂层,是防晒黑科技。
现在用了几个月了,你说伞下温度明显比别处低这样的感受,因为没有测试没有对比无从得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高颜值的伞带来了愉悦的使用感受。
被吐槽缴智商税不是一次两次了。上次是因为买了北鼎的电热水壶。
普通的水壶一两百就不错了,我却花了上千大洋。被吸引是因为它颜值高,号称采用的是德国肖特玻璃。
用了大半年,没觉得有多好,但也没觉得亏。毕竟气质摆在那里,喝水都心情舒畅。
有些智商税,花得开心就好,毕竟千金难买我愿意。
好友花7000大洋办了一张造型卡,剪头199一次,可以打7折。
我嘲笑她是缴智商税,那么多造型连锁,剪个头发几十块就够了。
结果好友说,你推荐的那几家造型店我都去试过,每次都剪得不满意,特别影响心情。只有这家,每次剪完我都挺满意的,所以贵就贵点吧!
所以你看,这不也是千金难买我愿意吗?
英孚英语的课程被很多人吐槽过,什么报名费动辄几万,还诱导消费者贷款买课。
有个好友大学时英语不怎么样,但是就职的公司是跨国企业,经常要和驻外机构连线开会,英语对话偏多,她觉得挺吃力的。
于是她斥巨资报了英孚英语的课程,学习过程也很辛苦。
偶然一次,我撞见她和驻外机构开在线会议,看到她用英语流利表达观点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想起刚上班的时候,我看中了公司附近的一处公寓。
当时几个同期入职的同事都劝我不要买,理由很多,例如这里地段不好,商圈短时间内发展不起来;开发商实力不行,可能办不下房本;loft结构不好,住着不舒服。
而我只被脑中一个画面吸引,那就是可以坐在落地窗前的台阶上看书。
虽然后来没什么时间看书,但是大家担心的问题也没有发生,房子还升值了。
半佛老师告诉我们,评价一件商品是不是缴智商税,可以采用“四连问”的方法。
我达到目的了吗?
我消费的成本可控吗?
我的消费和我的目的之间有因果吗?
我快乐吗?
当然,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毕竟挣钱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