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叶障目,觉得没有刚强的人。即便他弟子三千,仍然如此认为,申枨有欲望怎么刚强得起来呢。我想无欲则刚的说法源头应是出自本则。
事实上儒家大兴之后,刚强之人颇多。儒家最喜空谈,不好实务。打嘴炮,讲道理那是一流。儒生平时与家国无益,每逢国难之际,有能慷慨为国赴死者,仿佛刚强已极,但儒生之刚有用乎?这应该就是儒家之说在现代被摒弃的主要原因吧。
因国人屡屡感受到道德沦丧,再捡起论语来学习,力图增进国民素质。人非圣人,天生有欲。利益面前,几个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时半会,或许有些效果,从长远来看,靠论语或儒家学说是没法缓和阶级矛盾的。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