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课的日子里,不用赶自习的节奏,也少了做题的紧迫,连教学压力都轻了些,很容易就跟着时光的脚步慢下来,甚至悄悄滑向“没太好好学”的懈怠里。其实我知道,这种温和的“放空”很正常——我们都需要偶尔松一松紧绷的弦,但松得久了,心里又会隐隐飘着点空落落的慌,好像少了点什么把日子“锚”住。
后来我想,或许“不松懈”从不是逼自己紧绷,而是给每天找几件小而具体的事,让时光里多些踏实的印记。比如我试着给每天列了三条简单的小计划,不贪多,只求实:
第一条是和“专业”好好相处。哪怕不用立刻上课,也会抽时间听几节相关的课,或是对着教案琢磨一会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把每一次备课变成和知识的对话,比如琢磨某个知识点怎么讲更生动,某个案例能不能换种角度引入,慢慢攒着这些小思考,心里对教学的底气就更足一点。
第二条是让“思考”落在纸上。不用逼自己写多宏大的内容,哪怕是梳理一段听课的心得,记录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或是把生活里的小感触敲成文字,都算。有时候零散的念头像飘在天上的云,落在纸上就变成了踩得稳的路,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第三条是给心灵留段“留白时光”。每天挤半小时看看书,或是通勤时听听书,听完看完不着急放下,随手写几句感悟——可能是某句话戳中了自己,可能是对某个观点的不同想法,甚至只是单纯觉得“这段文字很舒服”。这不是任务,更像是和自己的对话,在书里见世界,在感悟里认自己,日子也跟着多了层温柔的质感。
其实懈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任由自己在松弛里慢慢“锈”掉。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听一节课、写几百字、读几页书,就像给日子撒了点小种子,或许当下看不出变化,但慢慢攒起来,就会在心里长出一片踏实的小天地。往后再想起这些没课的日子,记着的就不只是“没好好学”的遗憾,还有那些一点点把时光填得有温度的小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