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简书的日更活动,每天忙成鬼也得提醒自己必须得写点儿什么 [捂脸] 。
今儿来聊聊复盘。
前天晚上开完会,我在团队群里提出我的2019关键词是复盘,师傅觉得这个想法正好也符合她的心意,于是干脆把这个也定为我们团队今年的一个小目标了。
为什么会想起这两个字呢?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我付出和学习非常多的一年,从5月份开始,稳稳的扎根和沉淀,分类学习了所有关于保险和保险的延伸知识:医学、法律、核保、经济学……
在这个过程中,越学越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保险这种金融工具不是封闭的,延伸出来的知识真是浩瀚,跨越了好几个学科。拼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自己所有需要的知识系统化,在客户面前能真正以一个专业的寿险规划师身份来聊家庭风险保障,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帮客户来规避风险。
听课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客户也见了不少,大部分客户都会认可我,但也有少许不信任的。虽然专业度已经大幅提升,但依旧会迷茫,因为脑子里没有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感觉也很心累。
听过的课程和做的笔记很少回翻,见过的客户是成是败也没有总结,让她随风去,太随性,太佛系,有客户就做,没客户就学习,综合下来虽然进步很大,但是这进步中的真空部分让我很不安。
直到去年年底,师傅强令我们听一个对我们帮助很大的系列课程,听完要做脑图,交作业,然后再开会探讨。刚开始感觉很不舒服,像孙悟空被唐僧套上了紧箍咒——因为课程很长,还要总结,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影响到了我正常的工作节奏。
但是在听课程的时候做笔记,结束以后在用脑图做出这堂课的框架和重点,这些知识一下子就在脑中活了。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每个人轮流发言,倾听同样的课程中不同的见解,这些内容就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这是最初感受到的复盘的魔力。
之后自己也总结了一下,自己这近一年来的的输入很多:看书、学习、听课。但是输出很少,导致很多东西是积在自己的内心,没有机会倒出来,就像牛嚼牡丹一样,可惜了。
春节期间开始逼自己养成一个习惯:每看一本书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哪怕很短,也是做一次认真的复盘。刚开始时很难受,不知道写些什么,到了第5篇以后就开始觉得适应了,像水龙头终于修好了一样,每天花个10-20分钟,就可以把脑子里的想法自然而流畅的倾倒出来了。
记得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雷夫老师说过一句话: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精确。
深以为然。
不要小看复盘,如果说第一遍的学习只掌握了30%的知识点的话,那复盘可以直接让这个数字升到70%,反复再复盘,就可以掌握到100%的精髓了。
从昨天开始参加了简书的日更活动,相当于又给自己施加了一个压力。但我深信这个压力是有意义的,希望认真坚持下去,2019做到自律自由,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