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刘传的认知科学讲座。我简单聊聊我的感受吧。首先是重新深化了对工作记忆的理解。普通人的工作记忆容量大概在4+1的容量,这个理论我早就知道,但是在实践中怎么来应用呢。刘传就提出要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和简化,使知识模块化,把知识点减少到4+1的容量,使大脑更容易记忆和提取。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解决实践中,学了很多却总是记不住的情况。其次是基于三重加工心智的知识分类。三重加工心智理论以前也在书上看到过,但是,对我来说仅限于知道,并没有把它和我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刘传则打破学科分类方法,把三重加工心智理论运用到知识分类管理,将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元认知力)分别对应于技能 、知识、思维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技能属于专业性知识,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思维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再将其与不同的书籍类型对应起来。这样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读不同类型的书,提高不同的心智能力。第三,奥卡姆剃刀原则的具体应用。比如在选择方案时,如果有几种不同的方案,那么就选择相对来说最简单的那种。这种简单的方案同时还要满足完全穷尽的原则,当人们在应用这种方案时既有很大的普适性,又很容易就能记住,也更容易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正所谓大道至简。第四,任何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小的技能,大部分高手都是把几个小技能练熟以后,再把几个小技能放在一起,组成更大些的技能进行练习。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是因为他们懂得通过分解和组块把问题简化,并且会花费远多于普通人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经过练习,高手能够形成和普通人不同的心理表征。因此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第五,提问和写作是锻炼人的思考力和反省智力(元认知力)的最好方法。比如刘传就是在研究营销理论的时候,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再由这些问题引导着接触到认知科学,用这套科学理论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开始研究认知科学的。提问和写作就是将所学的一切知识融会贯通的终极武器。
人在需要解决问题时才会真正深入去思考。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当遇到问题时,大脑会先去搜索散落在脑海中的知识,主动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开启学习的模式,进而在大脑中形成新的沟回。而这也正是践行的意义。践行才能带来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促进思考,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就是我们运用元认知力的过程,是提高反省智力的途径。而写作记录的正是思考的过程,留存的是昨天的自己与今天 的自己蜕变与成长的印记。提问和写作将散落在脑海中的知识组成模块,形成框架,践行则是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融汇贯通的桥梁。当我们理解了写作与践行的意义,发现这是对知识进行迁移,达到融会贯通的必经之路;意识到它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成为笑来老师所说的刚需。那么,选好前行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吧,通过践行和写作,理论到现实的距离一定会越来越近。终究有一天,我们可以像刘传那样让认知科学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瞬间,不再被自主心智牵着鼻子,成为一个能够主动运用反省心智(元认知力)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总之,不管从理论知识到解决问题究竟有多远,要想最大程度发挥理论的效用,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内心的价值观不断去践行,在践行中不停追寻问题的答案,唯有此时,梦想才不再遥不可及。因此,想清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哪些是自己的刚需?什么是从内心深处对你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你是否能从这件事中获得动力?你每天打算花多少时间在这件事上?这些是我们首先要向自我提出的问题。当我们想清楚上述问题,并且按照认知科学法论开始践行,理论与现实的鸿沟才有可能被跨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立刻、马上迈出第一步,只有在不断的践行中才会遇到实实在在有价值的问题,并依此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唯此,所谓想法才不仅仅是空想而已。只有行走在践行的路上,梦想才不再遥不可及。我想这也是所有参加认知方法论践行营的小伙伴们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