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政策有许多,其中三点尤为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 教师要知道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要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2.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喝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3.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
因为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学科和非学科的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专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
1,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2,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因此,但凡符合国家对学科类规定的培训机构,无论机构自己如何力证身份,都属于本次双减的范畴,不用质疑。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初心。
全民“鸡娃”时代、社会内卷严重,孩子从小就背负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教育的成果仿佛只剩下“分数”,孩子的兴趣爱好显得没那么重要。
双减政策的落地,体现了中国对素质教育的决心,中国的未来更加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和唯分数论。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纲要》还特别针对青少年提出: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以上来自网络上的解读,正好今天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