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失智症患者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来自身体上,而是来自心理上的,他们很多时候有着很重的思想负担,害怕被确诊是失智症,确诊为失智症之后又不愿意相信,进而不能接受,悲观沮丧。这一讲主要讲的是如何帮助老人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
疑似失智症,但不愿意去医院
失智症患者早期有健忘的症状,但是健忘并非一定是失智症。老人的健忘有由于年龄增长而引发的正常生理现象,也有是失智症引起的症状。如果偶尔有记性不好的情况不用担心,但如果感觉在智力功能方面有全面下降的表现,就可能是失智症引起的了。
如果是失智症的话,患者可能连自己健忘这回事都会忘记,但既便如此,家人让老人去医院检查,他们还会拒绝。这时候亲属最好不要强行决定看病的日期,也不要反反复复去劝患者去医院,这样反而会更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
最好能够使用一些策略。比如老人有其他常见的轻微疾病,腰酸腿痛等等,如果说是去看这些基本,老人们有时候会同意的。如果能跟诊断失智症的医生提前讲好,让医生了解情况,就能顺利处理这些情况了。
如果老年人没有其他常见疾病,也可以借口陪其他家人去看病,就诊时,表面上是把患者当做家属来了解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患者本人的健忘症进行检查。总之试着用各种办法让老年人放下心理戒备,来到医院检查。
我们还建议一些初期的筛查可以在失智症照护中心和家里面开展,这样就免除老人来回奔波的辛苦了。亲属事先将患者的情况做一个整理,告诉来访的医生,医生为患者检查老毛病的时候顺便检查一下健忘和失智情况,对大家都是很方便的事情。
确诊为失智症
被确诊为失智症之后,家属和老人都会难以接受。所以要反过来想一想,就算正常的家属都很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更何况是失智症患者本人呢。所以患者本人其实有着更大的不安。这个时候了亲属自己不能先乱了阵脚,而是要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再跟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
首先要早一点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因为根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100个人中就有15个会患失智症,所以失智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了,周围有很多人是这样的。
其次,这是一种常见但不会立即致死的疾病,尤其是血管性失智症,还有可以恢复的可能性。即使是那些暂时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失智症也是有可能被功课的。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下一步就是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家属的态度也要和对待正常人一样去对待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其他症状出现,可以有策略的减少这些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但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态度。
很多失智症患者的压力来自亲属和周围人的责骂,一旦受到这样的对待,患者就会变得消沉,今儿丧失做事情的积极性,有时甚至有反抗和攻击性。症状恶化也就随之而来了。
因此缓解确诊失智症的老人的心理压力的关键在亲属和周围人的照护方式和交流方式,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这些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悲观沮丧,意志消沉
即使有一个良好的照护环境,失智症患者可能还是会有一些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会有轻生的念头,这时候家属需要找到让患者觉得沮丧的具体原因,从而能够对症下药。
为了让患者能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找到常年惯做的技能,作为已经掌握的一种程序记忆 比如针织、针线活做的好的患者,就可以让他多做类似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加以表扬,让患者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可以帮助到人,这样他们就会有信心了。
很多患者会因为交流太少而感到寂寞,这种情况下,家属要经常和他打招呼,不住在一起的也可以打电话交流。腿脚方便的老人可以鼓励他们去社区的照护中心去聊聊天,如果有腿脚不便的老人,照护中心可以定期去拜访,多交流。
所有的这些做法,就是要让患者觉得自己是有安全感的,作为家庭、社区的一份子,自己是被需要的,可以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老人一旦有安心、自信的心态,心情自然就会轻松,思想也会随之变得积极起来。